采用认知方式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尝试
2018-05-22张军
张军
[摘 要]有理论认为认知方式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以及综合型。高中语文教学如果能根据认知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以《我与地坛》为例,从“呈现视觉资源,加深学生印象”“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情”“建议动觉活动,揣摩母子深情”“综合运用,产生强大的情感合力”四个方面做了尝试。
[关键词] 认知方式;指导;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9-0014-01
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方式有视觉型认知、听觉型认知、动觉型认知以及综合型认知。教学中如果针对四种认知形式,与各自类型的学生有机配合,就能很好地让大多数的学生受益,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呢?这里以《我与地坛》为例,来谈谈我的尝试。
一、呈现视觉资源,加深学生印象
眼睛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绝大多数信息需要通过眼睛来获得。学生大多数是视觉型认知的学习者,他们学习时对于视觉信息比较敏感,印象较深,容易接受。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以呈现视觉资源为主,给学生的记忆铭刻上深深的印痕,既便于其消化、理解,也有利于其长久记忆。
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先呈现作者史铁生不同阶段的照片,特别是史铁生在地坛坐在轮椅上的那张,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史铁生,走近地坛。然后展示地坛的相关照片,揣摩、猜“读”史铁生在地坛的心理活动,为下一步阅读积蓄力量、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阅读文本的进度,適时地展现一些图片。比如品味描写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文字时,给学生欣赏蚂蚁、露水等画面,帮助学生融入课文,理解课文。通过这些视觉资源,学生学习时仿佛身临其境,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时遭受命运打击的痛苦和对母亲的愧疚、自责、忏悔之情。
二、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情
认知方式中仅仅次于视觉型方式的是听觉型认知。不少学生对听觉信息接收较好,喜欢听教师、同学的讲解,来帮助自己理解,促进自己思考。教师讲授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听的活动,课堂不能没有声的发出。当然,需要教师讲学生听,更需要学生自己讲、互相听,让他们在听觉活动中,感受史铁生在文字中蕴藏的深情。
教学时,我选取文章中母亲疼爱儿子更理解儿子的两段文字——第二部分的二、三段,请学生尽情朗读,先同桌之间一人朗读一人听并品评,接着四人小组之间一人朗读其余三人听并品评,然后各组推荐,选取代表在班级朗读,大家听并品评。品评时主要看读音正误、停顿对错、节奏快慢、声调起伏等,以声情并茂,读出感情为好。经过多轮朗读,朗读者和听者都对史铁生的心情有了深刻的感受。
三、建议动觉活动,揣摩母子深情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既可是激烈的运动也可是轻微的运动。动觉突出的人,会运用身体的活动来练习和理解,他们不善于从画面、文字中接收信息,而喜欢动手操作、身体力行,否则,学习效率就很低。一方面这类型认知的学生比较少,另一方面《我与地坛》不是小说,也不是戏剧,更不具备物理、化学的实验条件,缺少“演”“操作”的情节,但又不能不关注到这方面的学生。那么,如何点燃这类动觉型学生的学习激情呢?
我从细节上找资源,没有统一部署,只是建议学生在课文的读、听活动中尽量去模拟或想象自己与一位家人的误会,像史铁生说的“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一样——“我”给家人出了难题。
作为组织者的教师,感到这一环节磕磕绊绊,进展不顺,有很浓的应景味道,但尝试之后请学生谈模拟或想象感受时,发现这类活动也能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让他们更接近史铁生的心情。
四、综合运用,产生强大的情感合力
客观地讲,任何人都是融三种认知类型于一身的,只是个人的常规表现或者对特定对象的表现不同而已,有时候喜欢看,有时候喜欢听,有时候又喜欢运动。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充分地感受《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也让同一学生身上的多种认知方式全方位地发挥作用,我在课文教学快结束时,播放了央视10套《子午书简》中任志宏朗读《我与地坛》的视频。视频有画面、有文字(字幕)、有朗诵,还有配乐,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了地坛。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个别学生在低声抽泣……之后,学生再模拟朗读时,就能更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文章教学完后,我对这次尝试感触很深,虽然某些过程有点生涩呆滞,还有很大的空间待完善,但总体上调动了学生参与,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感情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自己教学方式的转变,把学生为主体的教条变成切实的行动。在以后的教学中,各种认知活动不求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的文本以突出重点为目标。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