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刍论

2018-05-22杨芬芬

成才之路 2018年7期
关键词:科学思维科学教学创造性

杨芬芬

摘 要:独立性和发展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文章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为例,对深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学;课堂教学;科学思维;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7-0094-01

研究表明,10岁左右的学生大脑前额皮层已经发育完善,儿童的一些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能力增强,儿童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此时,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对学生来说,培养思维是关键。本文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处理为例,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进行研究。

一、教学案例描述

片段一:导入。播放一段音乐(猫叫、狗吠、汽车鸣笛声、小提琴声,等等)。片段二:使物体发出声音。师出示实验方法:1)用多种方法使钢尺、皮筋分别发出声音。2)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生分组活动,分别拨动钢尺、敲打钢尺和拨动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引出振动的概念。片段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活动一:认识音叉。活动二:1)用手摸敲響后的音叉,体会感觉。2)将敲响后的音叉轻触水面,观察现象。师:这些都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那么,如果物体停止发声,还有振动吗?生分组活动:有的将音叉全部插入水里,有的用钢尺触碰音叉或橡皮筋……课堂有些混乱,教师只好让学生停止实验并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问题诊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思维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教学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导入拖沓。在“声音”第一课“听听声音”中,学生已经倾听、感受了大量的声音,本课却播放一段较长的音乐,显得拖沓且重复。2)材料无序,引导不足。《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科学探究活动应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片段一中,教师同时将钢尺、橡皮筋、带铁钉的木块呈现给学生,虽然也强调了让钢尺和橡皮筋分别发出声音,但对于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呈现过多、无序的材料,会让他们手足无措。于是出现了很多学生用钢尺拨动橡皮筋的情况,干扰了对钢尺和皮筋振动现象的观察。在片段二中,教师高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一个可以模仿的范例,学生是不会正确拨动钢尺的。在材料无序、缺乏适当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探究活动,无法构建概念,无法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对策

在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有序安排实验材料,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本课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作如下调整。

(1)有序材料,快乐探究。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用有序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能认识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在步步深入的探究中,获得振动的概念。再通过大量的事实,构建声音产生的概念。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可利用鼓、钢尺、橡皮筋、音叉、乒乓球等材料,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步步引向深入,从而对声音产生的概念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正。

(2)适时引导,充分发挥材料价值。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并将藏于讲台后的鼓敲击几下,小小的挑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学生很快就根据声音猜测出是鼓,教师引导说:“我们正是根据鼓发出的声音进行了准确猜测,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自然、简洁地导入新课。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别用钢尺、橡皮筋制造声音,并比较发声和不发声状态的运动。从教学的科学性来说,没有对比,难以说明问题,没有对比,就不足以验证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必然关系。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即为振动。此时,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振动和声音产生的联系。紧接着,敲击鼓面,却不能明显地看到振动。学生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探究的欲望。经过思考,他们提出可以用手摸来体验鼓的振动,或把绿豆放在鼓面上进行观察。振动的物体都在发声吗?教师让学生认识音叉,并引导学生用音叉轻触水面来观察音叉的振动。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后,教师将击鼓后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学生惊奇地看见乒乓球被音叉弹开。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还会发声吗?学生分别让正在发声的钢尺、橡皮筋、音叉停止振动,声音随之停止,进而从反面论证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四、结束语

总之,独立性和发展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运用丰富有序的材料,促使学生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瑛.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15(03).

[2]郭杰.小学科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3(03).

猜你喜欢

科学思维科学教学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