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建构探讨
2018-05-22姚赟莉
姚赟莉
摘 要:文章对科学课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建构策略进行探讨,提出科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科学教学过程生活化、科学课外实践生活化。这样,才能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7-0065-01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这种教学观念,在当今的科学课堂中仍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科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科学教学过程生活化、科学课外实践生活化三方面,对科学课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建构策略进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学生自身生活内容。学生在自身生活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在招待客人时,会给客人倒上一杯糖水,要让糖快速溶解,该怎么做呢?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引导学生学习“溶解的快与慢”的相关知识。怎样才能加快糖的溶解呢?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想办法。有学生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加快糖的溶解。”还有学生说:“用热水泡也能加快糖的溶解速度。”从生活情境出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能提高科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学生家庭生活内容。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许多的教学内容也与家庭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一天的垃圾”时,教师可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中一天的生活垃圾,看看垃圾里有多少可以回收和利用的东西,并进行分类。这样,能让学生认识惊人的垃圾数量,以及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
(3)学生校园生活内容。校园是学生生活的第二环境,校园里的植物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在教学“这是谁的叶”时,教师可以校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找一找、认一认,根据叶的特征去寻找植物,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植物的叶子具有多样性的知识体系,并知道同一种植物的叶子具有共同的特征,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之源。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科学,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1)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师可创设用漏斗倒酱油、却倒不进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随后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在生活中,学生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境,但却没有思考其中的原因,教师把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能引起学生关注,引发学生思考。创设生活情境能轻松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能充分激发自己的探究兴趣。
(2)探究生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比如,超市饮料区货架上摆放的瓶装饮料,为什么都不装满呢?这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但也往往被忽視。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内容时,教师把这个问题引入课堂,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3)模拟生活场景。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教师可把教室比作稻田,让学生扮演稻田中的各种生物,想要吃谁就去拉谁的绳子。这样,就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绳子把复杂的食物链表示出来,一种颜色代表一条食物链,从而建立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
三、课外实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将学生从鸟笼中释放出来,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因此,教学活动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以生活为归宿点,用于生活。虽然科学课堂已营造了生活情境,但最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会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是科学教学的归宿,也是科学教学的价值所在。学生在学习“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之后,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可以获取食品的相关信息,如添加剂、营养成分、保存方式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选择更适合的食品,同时能提高学生关注健康的生活意识。
(2)以实践为生长点,创造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教师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产生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功。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生活中的实践成为学生对已学知识技能的一个检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举行生活技能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交流,共同探讨,分享经验,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构思,进行科技创作与发明。
四、结束语
生活蕴含科学,科学源于生活。教师要捕捉“生活素材”,将其运用于科学课堂中,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实现科学活动的返璞归真,这是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陈会忠.生活科学教育在小学的实施路径[J].教育探索,2008(08).
[2]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