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2018-05-22李书兵
李书兵
【摘 要】事业单位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能,事业的资产为这些服务职能提供保障,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优劣对事业单位的职责履行和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意义重大。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在使用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建议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调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以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等。结合社会统计调查,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数量占我国国有资产数量的40%左右,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合理和高效,不仅影响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责,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还将对国家政府部门的形象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合理高效使用,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意义重大。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账务核算和资产管理不能有效的衔接
事业单位的资产相比企业来源比较复杂,包括单位利用财政资产购置的资产;上级单位代为建设,建成后交付下级单位使用的资产;政府部门直接划拨给事业单位使用的资产等。我参加了洛阳市财政部门组织的10年一次的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在实际清查中发现,事业单位自己购建的资产相对管理的效果还好一点,但也存在资产标准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全凭财务人员主管判断,因而出现少计,漏计现象;而上级代建,及上级拨付资产大量未计入管理单位账面,导致存在大量账外资产,直接后果是直接管理单位账面上没有,账面上有的不负责管理,不能有效区分资产管理责任,严重影响资产清查的效果,不能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实际拥有情况提供准确的数据,为进一步实现资产合理配置提供依,进而影响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2.单位的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管理能力不强
由于事业单位的资产主管部门多为财政部门的资产主管科室和上级主管部门(多为主管部门的财务部门),所以事业的财务部门多直接与上级资产主管科室对接。单位领导多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而财务部门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乏专业的胜任能力,有的财务人员由于本身就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工作,不愿意为资产管理分担更多的精力,导致资产管理工作,上级不查,下级不办,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3.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事业是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管理而不是所有者,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事业单位从本质上缺乏对所使用资产的主权意识和责任意识,容易产生资产是国家的不是我的,既然不是我的,我为什么要费心费力的去管理呢的思想,反正用花的又不是我的钱。现阶段财政拨款购置为事业单位资产的主要来源,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再加上管理人员能力和客观情况的复杂性,虽然有更为合理的零基预算编制法,但实际上事业单位编制预算上级单位审核预算还是以增量预算法为主,编制单位为了多要钱,要增加或至少维持上年预算。而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考核多以预算的完成率为标准,这就导致预算单位为了把钱花完,有的大量买入不需用的资产,或提前更换尚可使用的资产,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
4.资产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日益重视,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资产的采购、招标、公告、验收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着众多的不尽如人意,如在资产采购的立项上,虽然内控制度早就要求要科学论证,但实际作到的却寥寥无几,许多采购都是领导一拍脑袋就定下来了,就算是有的在形势上经过了论证,但专家的专业能力却参差不齐,有的就是单位找几个人凑数组成专家评审小组。专家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不仅是事业单位自己组织的采购,就是政府部门的采购也会出现类似的状况,笔者就参加过一个政府部门组织的采购招标,政府采购系统抽取的五位专家,没有一人有采购项目的从业经历,这样的评委产生的评审结果的科学性不得不让人怀疑,后果就是资产在采购阶段就可能发生错误,导致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或浪费;其次在资产验收环节,虽然内控制度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多为事业单位自己组织人员验收,而单位人员又缺乏验收项目所需的必要专业性,可能造成将未达到合格标准的资产验收,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5.资产处置环节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
因为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资产以账面价值记账,资产报废时一般由单位财务报财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废,资产残值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资产报废多凭管理人员的主管判断,加之由于财务人员自身工作繁忙,有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导致单位存在资产报废标准随意、导致已不能使用的资产没有及时上报审批,还可使用的资产提前报废,未经报废审批手续而不能用的資产有的随意丢弃,有的自行处置,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和贪污舞弊的发生。
三、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制定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对制度内容要尽量细化、量化,不能含糊其辞,模糊不清,如对有明确资产清查责任的部门明确一年中资产清查的时间,清查的次数,清查报告的出具,资产毁损丢失的责罚方法,资产保管良好的奖励措施等。加强对资产购置立项管理,对重大项目要进行科学论证,成立科学论证专家小组成员,对专家组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进行审核,要保证专家小组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论证结果要出具论证报告,报上级主管机关审核。加强对资产验收环节的管理,因为事业单位一般缺乏专业的验收人员,建议单位聘用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验收,以保证验收资产的品质达到约定的要求。
2.改进绩效考核体系
一项制度要落实,首先,领导要重视,怎样才能让领导重视?大会小会讲,财务人员天天讲,制度天天挂的嘴上,如果没有考核,没有监督,落实制度恐怕都是不切实际的。我认为应该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有效利用纳入单位一把手的绩效考核责任目标,作为对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单位负责人对资产管理的重视,提升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其次,财务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应当把对资产管理水平的好坏,纳入财务部门的考核指标,如明确资产清查的次数,清查的范围,清查报告的出具等。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高财务人员进行资产管理的动力,二是可以减少清查的阻力。
最后,对资产实际使用和保管人员的保管工作进行考核,对资产的数量、品种、使用状态等都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作为其绩效考核的指标,与其收入挂钩,明确责任,奖优罚劣。
3.结合单位预算计划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方案
事业单位要根据需要制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如办公设备的数量,生产设备的数量,使用年限,换代方案等,资产配置标准报财政主管部门申批,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上级主管部门对资产配置方案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审批,作为购买资产的依据。在事业编制年度预算时要以经过审批的资产配置标准作为资产采购的依据,上级单位要以标准作为审批依据,严禁超标准购置,资产未到使用年限购置,从而从制度上保证国有资产的高效使用,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
4.加强报废产残值的管理
根据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不提折旧,不预计残值,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脱节,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资产水平。资产不预计残值带来的弊端是,对资产的残值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处理随意,缺乏监管,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的会计准则的通行标准是对资产余值计提5%的折旧,建议参照企业的作法对单位资产先按一定比例预估残值,待资产实际报废时以预估残值为标准结合市场价格和资产的实际情况对资产残值进行合理估。同时依据政府规定的使用年限制定单位资产的报废年限,年尽未到使用年限报废资产,对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资产提前报废,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5.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的职能正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不断转变,原有的核算方法由于过于粗放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如今的单位管理的需要。相对于事业单位由于不计资产折旧,不预计残值,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脱节,不能提供单位资产的准确和详细的信息,不能为单位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近年来,政府部门开发了资产管理系统为及时掌握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状况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该资产管理系统和事业单位的财务软件不能兼容,资产信息需用手工录入,增加了财务人员的负担,并且因为是手工录入,可能存在多录、漏录、错录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资产录入不及时,使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第一手信息。建议增加资产管理系统的兼容性,使财务软件的资产信息能导入资产管理系统,从而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和保证资产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单位数据和财政数據的同步性,保证资产信息的及时有效。
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人员向管理职能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的自己的资产管理系统,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利用EXCEL,WPS等办公软件,对资产的品种、数量、规格、型号、使用年限等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应用信息分析技术对资产的状况进行分析,为单位的资产购购置,年度预算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的资产管理与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国计民生紧密相联,进而影响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而具体情况又千差万别,因而只有在内控基本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建立科学有效和资产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建立科学考评机制,从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包括借用外部专业力量齐抓共管,并且都将管理职能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减少浪费与舞弊,高效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建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相关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2017(05):254-255.
[2]严军.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学习,2017(20):165-166.
[3]闫素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7(3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