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经验教训坚定中国经略海洋的时代意志

2018-05-22胡欣

世界知识 2018年9期
关键词:海权航母强国

胡欣

2500多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到19世纪末,美国海洋军事学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所有国家的兴衰取决于能否控制海洋。这两个人虽相隔千年,讲述的却是同一个道理。

中国曾是海上的强者,但也因“失去海洋”而惨遭列强践踏。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屈辱的关键正是来自海上的失败。

时间来到2018年4月12日,中国海军迎来历史性盛事,在南海举行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包括航母打击群在内的各类舰艇盛装亮相,习近平主席亲自检阅了部队。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迎来70华诞。同时,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国产航母即将开始海试,我们的海军距离航母“双核”配置又近了一步。

中国海军进入最好的新时代。不过,鼎盛阵容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国际海洋局面和难以回避的风险挑战。

首先,外部强国的海上战略部署将矛头指向中国,特别是随着美国海军的战略部署重心向亚太转移,中国面临的海上围堵以及由海向陆的军事威胁更加严峻,国家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与海洋密切相关的领土主权安全依然面临较高风险。从黄海、东海到南海,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海上争端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在南海,外部势力蛮横介入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台海方向,“战略天平”能否倒向大陆一侧,从军事角度讲,也将取决于海上力量是否足以击败“台独”并震慑外部干预力量。

第三,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尚缺充足力量守护。中国的对外贸易、能源进口等十分倚重海上通道的畅通,海军远洋护航任务虽已执行多年,但距离能在冲突时充分、有效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要求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四,维护海外利益需要发挥海军的支柱作用,比如海外撤侨、人道救援等。在这方面,中国的能力建设还有很长路要走。

压力也是动力,挑战亦为责任。毋庸置疑且须理直气壮的是,海洋是中国实现大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空间和资源保障,中国有着天然的海权使命。当前,国际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如果再次错失跃升为海洋强国的机遇,中国不仅难以真正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也将继续面临强权威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指针在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同时,也突出强调要能应对来自海上方向的战争威胁这一紧迫需求。

以此为指导,五年来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惊人,舰艇种类更加丰富,作战体系更加完备,任务类型更加多元,活动区域也更趋“深蓝”。中国海軍建设的目标明确,一是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要能以大型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潜艇部队为重心,发展新型作战力量,为反分裂、反干预和维护海洋权益提供“硬实力”。二是实现战略转型,加速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现代海上作战体系,从近海防御转变为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三是初步形成远洋制海能力,为中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做好海外国家利益和海外中国公民人身安全的坚实后盾。四是探索建成海上战略支撑体系,通过建设南海岛礁和海外保障基地等方式,为海上力量的未来行动提供有力战略支撑。

不出所料,中国的海军建设被某些国家持续渲染成“威胁”,甚至有人认定中国开始奉行进攻性的对外政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相对于中国的海上优势正在缩水,有人显然不愿看到中国成为有能力打破西方海权垄断的海洋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在2018年3月和4月各派出1艘航母打击群进入南海开展所谓演练,美国还有人卖力地煽动印度、日本、澳大利亚、越南等联手对中国进行海上围堵,特朗普政府更在最核心、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发起挑衅行动。

历史反复证明,海权概念不会因国家文化或心理差异而变化,掌握着海洋的军事强国才有资格说掌握了命运的主动。海上霸权国不会因对手弱小而心生怜悯,困守陆地的国家更容易身陷险境,此次美国等从海上作战平台发射导弹袭击叙利亚,再次凸显了这一定律。中国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国家安全命运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建设强大海军是历史的必然,不容他人置喙。

猜你喜欢

海权航母强国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航母爱出糗
我爱航母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在航母上起飞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马汉及其『海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