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肥胖,伤不起

2018-05-22

家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脂肪体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的改变,肥胖或超重人群正呈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全国大概有43.6%的成年人属于超重或者肥胖,在成年男性中超重的比例已经达50%。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刊登3篇与中国人健康相关的研究报告。文章称,中国目前存在肥胖日益严重、环境污染、鲁莽驾驶、吸烟率高、精神疾病等5个层面的问题,它们是危及中国人身体健康的“定时炸弹”。

“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现在到了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钟南山院士曾在两会上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吁。

肥胖是一种病,得治

判断一个人的体型是肥胖、微胖,或者正常,需要用以下几个数值衡量——

首先查体脂肪含量:一个健康的成年人的体脂肪率在男性是15%~18%,女性是25%~28%。当男性体脂肪率>25%,女性体脂肪率>30%时即为肥胖。此方法最为准确,测量体脂肪需要人体成分分析仪。

其二查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对于中国人来说,正常健康的成年人BMI应该在18.5~23.9之间;如果BMI大于24,但是小于28,就是偏胖的体型,可能只是能看见小肚腩;如果BMI突破28,就是肥胖症。但BMI对肌肉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患者和老年人则估计不准确。

第三查腰圍:男性腰围≥90cm(厘米),女性≥85cm,即可诊断为中心(腹)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可不要轻易小看肥胖的“威力”,肥胖已经成为全球“公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它也是当今社会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登陆WHO或者美国疾控中心网站(CDC),您会找到大篇幅的肥胖专题。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也专门设立了“肥胖与代谢病防控室”。

将肥胖确定为一种疾病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论证。早在1948年,国际疾病分类体系(ICD)就将肥胖收录其中。1997年WHO在首届全球肥胖大会上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2013年美国医学会(AMA)芝加哥年会,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确定肥胖是一种疾病并且需要医学干预。现在,肥胖是种病的概念已经被医学界普遍接受。

很多人认为,相比欧美人的肥胖程度,中国人的胖不值一提。但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大量数据证实,中国人不仅肥胖人数升得快,从人种、基因等角度说,更是“胖不起”。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今年公布的一项历时40年、覆盖1920万成年人的调查表明,全球肥胖人口已升至6.41亿,同时,中国超越美国成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国家卫计委“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专家委员会运动专家组组长李可基教授表示,目前中国已经有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

更关键的是,我国的肥胖情况还呈现出两大特色:一方面是增幅迅猛。数据显示,中国的肥胖率在过去30年里足足翻了一番。其中,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6.4%,比10年前上升了4.3%。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在增加。另一方面是腹部胖,我国肥胖人群多以向心型肥胖(梨型身材)为主,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将军肚”。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朱善宽认为,真正让中国人成为肥胖“易感人群”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种基因、饮食结构和环境影响。

首先,基因和人种对肥胖程度影响很大。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脂肪更倾向于堆积在深皮下组织和内脏组织中,这种“胖”相对于欧美人看得见的“胖”更危险。

其次,饮食习惯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饮食结构主要以谷物粮食为主,导致了国人遗传基因对粮食的代谢效率较强,对肉类和油脂代谢比较差。而这种身体代谢能力恰恰与国人饮食结构相背离,因为现代人肉类、油脂摄入量在增多,主食却吃得少了。

再次,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启煜表示,如果以上方面控制不好,还会祸及下一代,造成肥胖“代际遗传”。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3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50%~60%。不仅如此,中国父母习惯用“吃”来奖励孩子,买甜饮料、吃汉堡是惯用做法,却在无意中伤了孩子健康。

肥胖是把“杀猪刀”

“中国人真是胖不起。”朱善宽说,近年来,肥胖正在改变着国人的疾病谱,这是因为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十分活跃,能分泌多种激素和脂肪细胞因子,调节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而中国人因为基因问题,一旦发胖,有可能更危险。

胰岛脆弱易患糖尿病。国人胰岛素敏感性不是很高,肥胖会让本就不“灵敏”的胰岛素雪上加霜,极易受糖尿病侵袭,这也是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居全球首位的原因。

小骨架招来关节病。国人骨骼厚度和宽度相对较小,体重增加容易引发关节炎、肌肉劳损等问题。此外,国人奶制品摄入量不足,骨骼质量相对较差,一旦胖了,对骨骼和关节都是额外负担。

扰乱激素难怀孕。相比欧美女性,中国女性体内胰岛素水平较低,而胰岛素水平受肥胖影响,会引发女性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数据显示,我国不孕不育者已超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而20多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

代谢综合征风险大。“我们曾在中美两国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肥胖并发症流行程度要高于美国白人,其中血脂异常风险30%,高血压风险28%,代谢综合征风险38%,高尿酸症高达48%,这些都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指标。”朱善宽说。

与多种癌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他们针对癌症和体重研究的最新结果,新确认了8种与肥胖相关的癌症。癌症类型包括:胃癌、肝脏癌、胆囊癌、胰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及脑膜瘤癌。IARC在之前也曾证实,肥胖是食管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乳腺癌(绝经后妇女)、肾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IARC还证实,体重超重或肥胖可能增加男性患乳腺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前列腺癌的风险。

除了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风险,肥胖也逐渐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沉重问题。麦肯锡报告(麦肯锡公司为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指出:全球每年因肥胖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達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8%,且这一数字已经和战争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近。在中国,肥胖带来的经济成本也在直线上升。全球著名肥胖问题与营养专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跨学科肥胖症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2012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在2000年因肥胖带来的间接经济负担,已经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58%,他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超过8.7%。

写《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作者说过,“肥胖问题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枚定时炸弹。”拆掉这颗定时炸弹,需要从公共政策、社会观念等方面入手。

别做一个“隐形”胖子

182厘米的个头、体重75公斤、有着一身结实的肌肉,吴先生被同事们调侃为“单位身材最标准的帅哥”。但是,医院体脂测试提示他,腹腰部脂肪超标,评估为“肥胖”一族。

还有杨小姐,BMI指数一直在正常范围,看起来身材纤瘦的她,一站上体脂测定仪,竟被机器无情地判断为体脂肪超标,骨骼肌、节段肌肉均低于标准,体脂百分比评估为“肥胖”,属隐形肥胖。杨小姐对此十分惊讶,以为自己挺健康,没想到却是肥胖。

武警总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施英瑛介绍:“隐形肥胖也算是‘肥胖,这类人群多是腹部脂肪超标,属苹果形肥胖,过剩的脂肪会包围在心脏、肝脏、胰脏等重要器官周围,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险性要比梨形肥胖大。”

一直以来,人们把BMI指数当成判断肥胖与否的金标准,一旦BMI提示超重,就开始拼命减肥,却忽视了尽管BMI正常,但身体脂肪比例异常的隐形肥胖。也就是说,肌肉含量低,脂肪含量高。

那么,应该怎样判断你的内脏脂肪是否过剩呢?最简便的方法是计算腰围与臀围的比值,只需一条卷尺,就能判断出内脏脂肪是否过多。方法:笔直站立,轻轻吸气,用卷尺测量肚脐上方腰围与最凸出臀围。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以上,女性在0.8以上,就表明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

老人减重不要以“肌肉丢失”为代价

人体的体重主要有骨骼、肌肉、脂肪、水分等构成。其中水分的比例最多,占了60%左右,而让你看起来显胖的是脂肪。在减肥过程中水分是很容易被排出的,而脂肪还原封不动地留在“现场”。水分一减少,体内脂肪的比例就会明显增加;再加上脂肪组织本身的代谢机能就比较差,日积月累之后,脂肪就会“坐大”,体重的回升就近在眼前了。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周筠提醒大家,肌肉在体内的比重非常重要。我们在门诊也会遇见不少人,特别是老年人,非常关注养生,饮食也把控得特别精细。他们体重标准甚至偏轻,一点都不胖,也没有什么代谢方面的问题,但他们的健康状况或许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好,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存在另外一个问题——肌肉减少症。许多运动员体重很高,如果看BMI指数明明在超重范围内,但他们的体脂其实非常少,主要都是肌肉在“压秤”。而肌肉不仅让我们拥有更强的爆发力、更好的心肺功能、更优秀的体质和运动表现,也会增强骨骼和免疫力。相反,如果一个人体内肌肉比重偏少,那么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体力下降,骨骼也会变得脆弱,免疫力也会随之变差。而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健康状况,甚至影响到寿命。

其实在某些疾病中,比如心衰,肌肉减少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可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死亡风险。肌肉在不同年龄段也会改变,一般随着年龄增加,每个人的肌肉都会逐渐减少;如果不进行任何干预,那么当你80岁时,体内肌肉比重可能只有年轻时的一半。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曹建民建议,合理的膳食结构、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配合力量练习,可以维持或增加肌肉数量,有效减缓肌肉丢失速度。

科学管理体重,才是最大的“福气”

减肥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被部分人推崇的快速减肥法是不可取的。一部分人采用腹泻、利尿、过度节食、控制每日饮水量等错误做法会使机体受到损伤。腹泻、利尿虽然减轻体重较快,但减去的都是身体里的水分,随着水分的丢失,体内电解质会紊乱,还易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对减肥者来说百害而无一利。而过度节食,不但不能持久,而且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出现疲乏无力、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控制饮水量,容易造成机体脱水,不但对脂肪代谢不利,还会增加肝肾负担,使代谢过程中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引起机体自身中毒反应。

如果在一周或几天内减掉好几公斤,肯定对身体健康有害。快速减肥者脱发现象比正常人多3倍;有四分之一的人在2~4个月内可能患胆结石;甚至还可能出现免疫力下降,患上结核、肝炎等。另外,快速减肥的措施一旦停止,体重马上就会反弹。体内原来肌肉与水分的空缺全部由脂肪替补了,所以每一次不当减肥,只会造成体重一次比一次更难减。

著名营养学家和预防医学专家陈春明教授提醒,如果一个人的体重在一周内减轻2~3千克,甚至是10千克,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既危险,又不能达到减肥目的。正常情况下,3个月体重减掉5%~10%是比较适宜的。

有的减肥者每天都坚持运动,但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体重并未减轻,就觉得减肥失败。其实,虽然这些人的体重没有明显改变,但运动对健康已经产生正面影响。因为运动过程中消耗的是脂肪,即使脂肪没有被很快地消耗掉,但运动对人的机体功能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沈洁表示,“健康科学的减重方法应该是以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为靶向,以增加肌肉量为目标。”不过平常很难估计自己内脏脂肪情况,这要怎么操作呢?目前大部分医院已有仪器设备可以比较精准地检测内脏脂肪分布和含量,同时还有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系统能针对血管弹性和硬化作出评估。这些检测对医学减重目标管理非常有帮助。当得到具体的数据之后,应该请专业的医生给出科学的减重指导方案。

猜你喜欢

脂肪体重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体重
脂肪的前世今生
称体重
反派脂肪要逆袭
A Wonderful Day In Beijing
你的体重超标吗
我为体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