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西营镇花锦筲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018-05-22刘大亮吕桂菊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庭院景观

刘大亮,吕桂菊

(1.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0 引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正处于由传统农村向现代社会美丽乡村的转型时期[1-2],建设保有传统特征的现代乡村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3-4]。乡村景观直接体现出其转型的重要内容和成果,但形式的雷同性、文化的缺失性、对生态的破坏性、对生活和生产的无视性等现象则表现出当前人们对乡村景观片面、肤浅的特征化理解,脱离了乡村的文化、生活、生产和生态[5-6]。冯骥才强调乡村有其独特性,不同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简单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叠加。要科学的研究并准确认识到乡村建设问题的本质与特征,找到与其相符合的科学规律和切合现实的办法保护好乡村景观[7-9],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景观的基础和前提。

20世纪30年代起,中外专家学者将研究视点聚焦到传统民居和乡村环境,尤以西南、华东和中南地区为主,较为严谨细致地考证了民居建筑的尺度、样式、空间、材料、门窗、装饰的形象和空间[10-12],同时对各历史阶段的民居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归纳[13-14]。随着新农村建设、旅游业、休闲农业的大力推进,乡村功能、产业、社会、经济、空间、道路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景观愈发重要[15],景观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者针对乡村的景观评价、景观变迁、景观生态、景观空间、景观特色等不同景观方向展开研究。

鲁中山区乡村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落的萧条尤其严重。山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花锦筲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从乡村景观特质层面出发,通过研究相邻乡村的聚落格局形态、自然生境及居民居住生活、经济生产、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探寻花锦筲村区别于其他乡村的景观生态文化特质,在这个基础上传承和创新形成具有特质和内涵的乡村景观形式和功能,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促进人口回流,实现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乡村营造性发展,使乡村魅力重新散发出光辉。

1 区域概况

西营镇位于济南市主城区东南方向,距离主城区24 km,距离奥体中心仅16 km,与彩石镇相接,北与市中区、历城区相邻,西与长清区接壤,东临章丘市、泰安市,道路资源丰富。西营镇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2.9℃,其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40.5和-20.2℃。境内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是济南市生态环境最好、平均海拔最高的乡镇。山区地势较高,地形地貌复杂,山峦叠嶂。西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境内有古长城、白云洞、阁老庵、朝阳寺、真武庙等人文景观,历史上是唐王李世民安营扎寨、屯兵操练之地,也是济南市著名的革命老区;民风淳朴,散布着古民居、祭祀建筑等多种历史文化遗迹。

西营镇约有30个自然村位于山区,花锦筲村是其中一个。花锦筲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8)时由湛氏从直隶(河北省)强迁建村,因村庄山石崖下有一山泉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出五颜六色的光环,故称为花锦筲。花锦筲村地形地貌丰富,群山环绕,空气优良,乡村布局沿着内凹的等高线布局,即位于山谷的位置,呈现内聚式空间,围合感强,视线较封闭。公共空间和主要道路位于村庄地势较低且平坦处,民居沿着山谷呈环状布置,由主路通往各个民居庭院的巷道具有向上的坡度。花锦筲村植物类型丰富,树龄较长,百年以上的古树有3棵,围绕古树还留存有之前的生活记忆:磨盘、古井、栓马桩等。民居以青石和黄土相结合,屋顶为木结构覆瓦片。多数的建筑在古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来,为混凝土、红砖、空心砖以及青石结合,建筑形态和材料较为混乱。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3)《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

(4)《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年)

(5)电子地形图以及相关文件

2.2 设计原则

(1)保护自然村落的人文景观格局和传统村落景观

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宗教建筑、存遗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和修缮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包括建筑形式、空间特征、道路铺装、绿化布置、建筑小品及细部装饰等;保护与地方特色密切的山体、水系、地形、地物、古树名木、林地等自然和人工要素。

(2)继承并创新山区乡村的景观特色

乡村的景观特色表现在村落格局、民居建筑、街巷景观、集会广场、精神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是乡村区别于城市主要特征,也是中国人的乡村梦的主要内容。现代乡村的发展需要继承并创新乡村特有的景观特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蒙脱石粉 思密达、必奇等,是天然的。除了腹泻,蒙脱石粉作为黏膜保护剂,鲜为人知的另一个妙用就是治口腔溃疡。

(3)符合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和审美特征

乡村衰败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乡村的缓慢发展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致使农民逃离乡村。乡村如果要重获生命力和活力,就要实现乡村大跃步的快速发展以符合现代社会人对于乡村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要求。在未来的中国,生活在乡村的将不仅是农民,还会有大学生、文创艺术家、商业贸易者等不同工作属性的人聚集于此,乡村的概念也从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转化为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郊野地带。

3 规划设计方案

3.1 设计理念

对比其他相邻乡村,花锦筲村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和特色性最为突出。其山体完整、植物的覆盖率高并且山体地形地貌丰富,山体的植物也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和春花、夏荫、秋叶、冬青的四季观赏性。自古山上就长有大片的花子顶,花的颜色是黄色,植物取名为花锦,在长有花子顶的半山腰还有一口古老的深井,村民去山上取水会拿着自己家的“筲”,乡村的名字将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3个要素,即山、植物和水联系在一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花锦筲村民对自然的敬仰,从而在生活生产中使人与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如图1所示。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以生态文化为创造的基底和根基,保持乡村风貌,突出差异化特征,强调地域特色和本土化特色的同时植入新功能,重塑环境,创新功能和形式,打造了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恢复身心平衡的乡村生活体验,满足都市人旅游度假、养生防老等多种需求,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化发展。

图1 花锦筲村总平面图

3.2 功能定位

花锦筲的优良自然生境适于康体养生相关的产业,为我国持续增长的老龄化群体提供多样的居住选择。所以综合其他乡村的特色,花锦筲的功能定位是以养生养老为主要功能,同时提供餐饮休闲等辅助功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花锦筲村乡村景观特质更加鲜明,实现花锦筲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共促发展。

3.3 规划布局

花锦筲通过筑核塑心和筑路围院的布局策略形成了多个围合感较强的微型邻里空间、景观活力空间和公共活力空间。

(1)筑核塑心

规划建设多个公共活力空间,通过空间脉络对区域内的景观活力点进行串接,同时打通景观节点与自然山体的联系,形成收放自如的公共活力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筑核塑心分析图

(2)筑路围院

将村落之间散落的水泥路改为步行街加广场的布局,增加整体的可游性。将原来部分散落的居民房屋设置成一个个院落的形式,形成微型邻里,再加以生活体验、旅游服务等功能。现有村庄道路肌理凌乱,部分道路不够完整,形成错位的交通组织形式,组团院落围合感较差,彼此之间联系较少,公共空间组织无序,整体性不够强烈。规划通过整合院落空间,在保持现有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提升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并且加强组团之间的联系。梳理村庄内部道路肌理,形成有机的道路空间体系;通过功能置入的方式,整合原有院落,形成微型邻里空间,疏通村落道路,形成可行走、可欣赏、可驻留的公共空间廊道,如图3所示。

图3 筑路围院分析图

3.4 功能分区

依据入户调研结果,合并部分愿意搬迁的用户,此部分住宅经过改造提升,可出租给城市居民,以养生养老为主;对于不愿意搬迁的住户,对住宅经过改造提升后由村民自行经营,形成混合功能区,可进行民宿体验、餐饮、休闲等,形成养生养老区和混合功能区2大功能分区,如图4所示。

图4 功能分区图

(1)养生养老区 迁出或合并部分家庭,对民居进行改造提升,将此区域的房屋出租给城市居民,以养生养老为主,吸引期望生态养老的群体,如图5所示。

(2)混合功能区 以农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民宿体验为主,包含一定的特色购物、特色餐饮、茶室及酒店、客栈等商业活动,如图6所示。

图5 养生养老区效果图

图6 混合功能区效果图

3.5 建筑景观设计

在花锦筲建筑规划中共分为3类,即保留修缮、改造提升和拆除重建,见表1。

表1 保留修缮、改造提升和拆除重建建筑对应的户数、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表

依据乡村的特点结合不同的使用功能规划出3类不同性质的建筑庭院分别是茶室“步青明堂”、养生养老“森海养院”及“康怡养院”。

(1)茶室“步青明堂” 乡村遗留有许多庭院,这类庭院属于最为普遍的三合院式布局,适应现在较少的人口数量,包括正房、左右厢房和一面墙,没有倒座,院落入口采用门楼的形式。部分建筑主体结构完好,门窗和屋顶破损较为严重,围墙和大门基本缺失,庭院杂草横生,处于荒芜状态。

建筑景观设计尊重原有庭院的三合院布局,并充分发挥其布局优势,设计功能有:(1)提供本地居民居住的南向厅堂;(2)东西厢房发展为茶室及储藏间,是茶客品味人生、享受生活的场所。建筑沿用坡屋顶和硬山式山墙的形式,材料以石材为主、木材为辅形成质朴风格,增加花架及庭院绿化,营造开敞的庭院景观。院落的户外空间可种植蔬菜瓜果,花架下可休闲聊天,陶醉其中,品味茶所带来的美好享受,如图7所示。

图7 茶室“步青明堂”图

(2)养生养老“森海养院” 森海养院是适合2~3人或小家庭养生居住的独栋小院。这类院子面积较小,三合院布局,厅堂多出檐约至2 m,可放置杂物也是室内到庭院的过渡空间,东西厢房或为厨房或为储藏间,平屋顶居多,院门位于东南角。出檐的厅堂大多数是7、80年代的建筑,所以墙面多是水泥砂浆或者石灰抹面,庭院水泥铺地,木制或铁艺门窗粉刷绿色,庭院改造以风格统一为主要原则,在现有墙壁基础上进行石材的外立面装饰,门窗置换为质朴的红棕色木材,院门通过影壁墙、抱鼓石等传统物件提升院门的标识引导功能。房子周围的院落,不但增添了隐蔽性,也提供了额外的休憩空间。院内有完整的厨房及餐厅,入口有檐下空间可休闲、屋顶有露台可烧烤或晚宴,如图8所示。

图8 养生养老“森海养院”图

(3)养生养老“康怡养院” 将两处相邻院落整合为一处大型院落,整个院落6间卧房,可住16~20人,适合团体共住,可供家族或者朋友举办大型聚会。乡村中许多庭院仅一墙之隔,如康怡养院改造前的庭院,一处是7、80年代建造的庭院,保留完整,房屋坚固,院落整洁,但是山区特色不鲜明;另一处庭院杂乱,建造年代较为久远,除了厅堂主体结构完整外,其余建筑和围墙均破损严重。但是院中古树和红砖石墙给人历史沧桑之感。康怡养院改造设计打通了两处庭院的交通联系,实现空间的贯通,同时功能相对独立,统一建筑立面形态,庭院保留古树,并以古树为主要景观形成院落中心,空间开敞以满足多样的活动内容,入口设置在北侧,出入方便,广阔的户外空间可进行烧烤晚会。建筑多为一层,局部新建二层,有露台可观景,如图9所示。

图9 养生养老“康怡养院”图

3.6 道路规划

道路分为两级,其中一级游路是村子内部的主要道路,贯通南北,连接主要功能节点;二级游路是村子的外围道路,顺着山体和民居庭院的位置呈曲线分布。村子内部现状道路均以土路为主,景观性不佳。道路铺装设计采用自然石块、卵石等材质。广场铺装设计采用自然块石、条石、卵石、石板等材料为主,局部可以结合木材,主要体现自然的乡村特色。

3.7 水窖规划

依据对花锦筲现状居民饮用水及后期旅游业所增加用水量的分析,考虑花锦筲的地形地势条件,在村内以1~2户为单位,布置水窖,解决居民及旅游人群的饮用水问题。

3.8 植物规划

植物规划依据位置和作用不同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法。道路旁可配置高低错落的灌木及乔木,以果树、花卉、灌木种植为主,形成浑然天成的绿道屏障;为保持一年四季的景观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重要的景观节点以常绿树种为主配植果树、花卉及灌木,丰富季相变化。村庄内部的植物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藤则藤、宜竹则竹”,并且选择一些经济作物如石榴、桃树、苹果等,既能美化庭院,又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路旁以果树、花卉、灌木种植为主,宅前、院内围合小型菜地,菜地中可点缀果树。村庄外围的植物种植以高效复合型的经济果林为主,优化原有低效经济林结构,同时,可结合有机果蔬采摘、农耕体验等活动,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

4 结语

济南西营镇花锦筲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乡村原有的优良的山体资源、植物和气候资源,在比较相邻乡村的景观特色的基础上,以花锦筲村的特色为脉源,综合考虑老龄化社会背景,乡村定位于康体养生,以养生养老为主要功能,同时提供餐饮休闲等辅助功能,营造了集地域性、文化性、观赏性和功能性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段进,龚恺,陈晓东.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阮仪三.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63.

[5]胡瑞祎,陈东田,于彩云,等.基于低成本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7(4):113-117.

[6]韩岳,田大方.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7(2):26-27.

[7]邵钰涵,刘滨谊.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J].中国园林,2016(9):5-10.

[8]徐文辉,唐立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9):20-23.

[9]徐姗,黄彪,刘晓明,等.从感知到认知 北京乡村景观风貌特征探析[J].风景园林,2013(4):73-80.

[10]李妙玲.探讨乡村景观的建设要点[J].现代园艺,2017(24):95.

[11]林兴.关于风景园林规划标准及设计中的乡村景观价值的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6(11):132-133..

[12]张晓彤,刘文平,肖禾,等.基于生态学意义可视指标的乡村景观情景可视化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8):1129-1138.

[13]韩聪,张胜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保护对策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86-88.

[14]刘芝兰.乡村景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农业工程,2017(4):75-76.

[15]张晓燕.“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营造——以固安县东李村景观设计为例[J].美术观察,2017(8):98-99.

猜你喜欢

庭院景观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回到庭院
火山塑造景观
庭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庭院中的童年
假如你有一块空地,千万别做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