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8-05-21张小琴
张小琴
数学美是数学本身的重要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造欲;帮助学生体验、发现美和感受美的快感;形成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自发倾向,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创造美的意识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美感是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愉快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美感最鲜明、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教学中以情感为核心,感知诱发情感,想象激化情感,理解梳理情感来激起学生情感的亢奋,诱发思想感情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感知大量的事实和现象,要借助语言、文字、图表、实物及模拟物获得理解教材必不可少的材料。一个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总能以准确生动的语言,发人深省的故事,耐人寻味的问题直观形象的演示……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领悟出数学的独特魅力,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上初中时,沈元老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世界数论中的一道著名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同学们,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后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如果同学们有志研究数学,就该力争摘下这颗明珠……”这绘声绘色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从此采摘皇冠上的明珠这一美好的愿望成了陈景润一生的追求目标。在教学中把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化为形象简明的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能给以美的享受。如在学完全等三角形后,归纳为:“线段、角相等,证明用全等;先找全等形,然后想判定;特殊三角形,性质要记清;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用;直角三角形,互余换等角;斜边中线显神通”。学完相似形后,归纳为:“证比例找相似,找不到相似,不要生气,等线等比去代替”。既能激发学生情感,活跃气氛,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还应结合教材,利用制作模型、挂图、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图形、有趣的数字、整齐和谐的公式引导学生去感知数学美。
二、借助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力
数学不是处处都存在显性美,往往在抽象的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数学形式虽然没有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却有简单而严谨、和谐而有序、奇异而有趣的造型。从审美因素中几个基本特征来看,“简单性”可寻求问题的最优解答或简缩思维过程;“对称性”可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提供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思路;“奇异性”可激发学生的探索、猜想、发现、创新精神等。让学生去领悟数学的美并向学生指出数学的这种简单,和谐是大自然的神韵。一个完美的理论从数学上来讲应当是“和谐而简单的”,而且其形式愈简单和谐,内容也愈丰富,然后再讲述这一定理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力。
三、促进学生审美心境的形成,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培养的,如何促进学生审美心境的形成呢?在教学中应依据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满足他们的认识需要,竭力鼓励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学中既有为满足学生未知欲望而设计的引人入胜的情景和节奏,富于启发的提问和演示;又有准确生动的语言,简洁而有序的板书,亲切而自然的风度神情,优雅而大方的衣着举止。长此以往,日积月累逐步促进学生审美心境的形成,为发展、创造美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运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指导解题,在解题的实际操作中去表现美、创造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到数学的力量,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