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诗香四溢
2018-05-21古国裕
古国裕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厚积的文化精髓,在璀璨绚丽的诗词歌赋里饱含着先贤的儒雅、襟怀和风骨。它往往以高度简洁凝练的语言、含蓄深沉或慷慨激昂的情感撷取生活中最美的片段而耐人寻味。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发挥古诗词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語文课堂中与古诗词的教学相互结合、彼此渗透,这对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并达成预期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下面就自己古诗词教学与语文课堂相互结合、彼此渗透的教学实践中谈几点做法。
一、遨游诗词海洋,提升文化素养
中华诗词文化内涵丰富,犹如浩瀚的诗词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典故与理念,其中不乏诗客们丰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等等。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领着学生们开拓眼界,积淀学生的诗词知识储备,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我们就要试着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结合古诗词的意境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让学生在特定的意境和情境中升华对古诗词思想内涵的理解,感悟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习李白的《赠汪伦》这一美丽诗篇。我们就可以结合诗歌内容,营造相应的故事场景,让学生在相应的场景中感受到朋友间的赠别之情,并对李白诗词细腻的情感和质朴的情怀形成深入的认识。这样,学生借助情境的再现不仅能够感受到诗词的意境,遨游于诗境中感悟诗歌的艺术美感,还能够基于对李白和汪伦深厚友情的感受,比对现代友人之间的情谊,进一步提升朋友结识和友情交际的文化修养。
二、品鉴诗词精华,领略前人风骚
当代的中学生因语文功底有限,文学素养尚且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缺乏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正确认识,这无疑会带来诗歌教学上的一定困难。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集中一切教学手段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在品读诗歌之美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品鉴诗词之精华。在精华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在意境和内涵中领略诗人之风骚。
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解读诗人孟浩然写下这一佳作时的历史背景,从而了解到“这是一首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作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他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同时,还领略到了“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便是诗中之精华,也是诗人真情之流露!而此时此刻,我们对于领略诗人之风骚便不言而喻了。
三、畅享诗词诵读,感悟人生真谛
中华诗词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着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经典的诗歌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经典诗歌是一顶灿灿的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它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正因为它的短小精悍、词句优美,还有它的节奏感强、易读易记,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记怀不忘。所以我们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遨游诗词海洋、品鉴诗词精华之外,也要精心指导学生们开展一系列的中华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活动---诵读千古美文。以此来继承古代诗词之深厚文化、传承华夏之文明,同时也为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增添诗情色彩。
学生们通过对优秀诗词佳作的反复诵读之后,看到了诗人生活中的各种景象,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感悟到了诗词带来的人生哲理与真谛。我们读《春江花月夜》,领略到的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春江月夜的自然景色;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体会到的是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同身受到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那么一种动人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便懂得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永不相忘……人生多少事,付诸笑谈中。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情怀!这不都是来源于在诗词佳作的反复诵读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么?
总而言之,我们还要意识到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结合与渗透,目前还是任重而道远的。雅斯尔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就要求着我们如何去开展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诗词教学活动。通过来一场与诗词的对话,让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其中的奥秘与内涵,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畅享和努力探索。那么我们相信,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最终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而最终达到“润物无声,诗香四溢”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