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活中的品德教育
2018-05-21罗洪霞
罗洪霞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适应于新时期德育要求和小学教育任务的产物,该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它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和学校其它活动或学校的配合和联系中弹性的延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和社区的配合,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學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的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正有效地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一个轻松地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的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倍增。
二、让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
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与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如二年级上册《尊老敬老过重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教学时,如果我们 只在课堂上进行说教,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会也不是那样深刻。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家庭和社区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一一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上午眼神活动中。教师把这一刻安排到重阳节前一周上,并制作学校”联系卡“,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社区中的老人做好事,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理解、帮助老人。由于得参与和支持,使学生尊老敬老轰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但解决了以前教学”只说不练“的问题,还解决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养成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三、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便是自然地,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所很么困惑,便也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堂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师教《浓浓乡土情》这一课时,安排在课前先参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教师紧接着抛出这样的问题: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四、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时间,让他们的心灵便得敏感、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在教学《我生活的社区》一课,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自己生活的小区,其效果并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能感受到社区像家一样的感觉。教师又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儿童的品德教育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问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