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浅析

2018-05-21许丹丹

科学与财富 2018年7期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管理企业管理

许丹丹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也不尽相同,不断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对企业战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使不少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探索中犹豫不决。企业战略的科学编制,能有效规避战略风险,帮助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达到借風使舵、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来源于前人实践的归纳总结,同时又能借鉴应用到新的实践中,提升企业做决策的效率,减少走弯路的概率。因此,本文主要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对各大战略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期望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战略管理;企业战略;企业管理

引言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战略管理理论因此应运而生,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展、演变。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的边界逐渐模糊,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尤其是新兴技术的迭代更新、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众多因素都给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也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风险之一。了解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对企业更有效进行战略决策,尽可能规避战略风险有重要意义。

一、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基础

进入20世纪之后,技术水平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不断促进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市场的竞争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且跨国企业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企业逐渐面临着增长缓慢且利润空间被压榨的挑战,这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战略计划的定位应当以其经营环境的变化为基础,而不仅仅以其既定的目标来实施决策。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包括技术、经济、竞争等发生变化,导致盈利水平下降,这是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问题。战略问题的出现,从本质上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基础。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历程

战略管理问题的出现催生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其中主要包含了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动态能力学派等各大学派理论。

(一)战略规划学派

在十九世纪60年代,以安德鲁斯、安索夫等为代表人物的战略规划学派为战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中,安德鲁斯提出的战略思想是现代战略理论的基础,也是战略规划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内容。针对当时企业面临的问题,安德鲁斯提出了战略四要素理论、战略规划的过程。他认为,战略的制定需要包含四个要素:市场机遇、公司资源与能力、个人价值抱负以及社会责任。而企业战略的目标需要结合这四项要素进行规划。同时,他将战略规划的步骤划分为资料收集、战略制定、战略评估、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等。他主张战略管理应该分为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部分,而战略规划应该将企业的资源及优势与所处环境进行匹配,以实现企业的经营意图。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安索夫则提出,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应通过分析所处环境、企业的市场定位与自身资源及能力进行战略定位,他认为基于战略环境的不断变化,战略规划最好的手段应该是是权变的,即需要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的匹配,如匹配不当,则不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战略规划学派的核心点在于战略规划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匹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制定出更有竞争力的战略,帮助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赢得竞争,这也为战略制定提供了基本框架,为后续战略理论的演化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二)环境适应学派

环境适应学派主要集中在上世纪70年代时期,这个阶段的经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比如,1973年的石油危机动摇了过去战略规划学派的地位,因其无法有效应对突发的环境巨变。在此背景下,环境适应理论随之诞生。环境适应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奎因的逻辑渐进主义理论、明茨伯格的应急战略等。与战略规划学派相比,该学派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环境变化的突发性及不确定性,他们主张企业需要不停调整战略方向及能力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快速适应环境、不确定性的风险管理能力应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战略定位学派

战略定位学派起始于80年代,该学派的战略思想主要是以战略规划学派为基础而发展而来的。与战略规划学派相比,战略定位学派更加强调战略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其规划制定的过程,并更加强调战略规划不应只停留在提出问题,而应该重点关注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即问题的解决)上。战略定位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基于美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研究,波特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即通过产业结构的分析来识别有潜力的行业,企业再根据自身的优劣势来进行战略定位,通过成本优势赢得市场竞争。波特采纳了安德鲁斯的战略制定四要素,并认为企业在其竞争战略的制定中,能否综合考虑市场机遇、公司资源、个人价值及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关系着企业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发掘外部市场机会并将其与内部能力相匹配进行战略定位,以此赢得竞争的优势,因此,竞争战略理论被列入战略定位学派。

(四)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

上世纪90年代时,西南航空在美国航空公司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盈利,使人们意识到战略定位学派理论也不完美,当高利润产业变成红海之后,该行业也因为过分竞争而导致供过于求,企业无法持续盈利。在此背景下,科利斯与蒙哥马利提出企业战略制定的关键在于开发及运用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这就是资源基础论。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则强调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发展自身特有的能力,他们是核心能力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以往学派不同,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学派更强调利用优势主动创造机会,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五)动态能力学派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动态能力学派成为当代指导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学派。提斯等学者在1997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中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该理论主要是通过整合与重建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能力,进行快速调整以适应变化,该理论强调企业的产业能力应当与其学习能力相适应,这需要企业保持学习状态,构建有效、持续的学习机制,不断重塑其发展动力,形成动态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企业自身的能力惯性,也使其能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具备适应风险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文从战略管理理论形成的基础开始,探讨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奠定理论基础的战略规划学派理论到后来的动态能力学派理论,战略管理思想随着不同时期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逐步演变着。从本质上来说,环境变化使得企业的资源与社会环境的外部因素的匹配度下降,使其盈利水平受限,无法取得持续的增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势必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要素,全面分析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核心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组织学习的机制,在不断提升核心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开发新的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熊胜绪. 动态能力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探析[J]. 企业经济,2011,30(06):5-9.

[2]宋波,徐飞,伍青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J]. 上海管理科学,2011,33(03):43-51.

[3]伍青生,余颖,井淼. 动态环境下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启示[J]. 上海管理科学,2009,31(06):87-92.

[4]陆亚东,孙金云,武亚军. “合”理论——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战略理论新范式[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06):3-25+38.

[5]陈勇.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战略风险思想探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6):21.

[6]曹红军,张燕红. 企业战略性风险形成机制与趋势演变[J]. 发展研究,2013(01):94-96.

猜你喜欢

企业战略战略管理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论医院如何完善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建设
浅议海外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