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语言的陌生化

2018-05-21李佳星

科学与财富 2018年7期
关键词:冷雨变异

李佳星

摘要:《听听那冷雨》花了大段篇幅描写了冷雨、离愁以及凄迷的心境,但却并没有给读者留下烦闷、冗长的阅读感受,反而字里行间充满变化与灵气,这都得益于作者在创作时充分调动了各种文学艺术手段,着重于语言的陌生化。本文将从语音变异、书写变异、词汇變异、历史时代变异等各种变异以及作者如何运用颠倒语序、隐喻、省略成分、修辞陌生化的手法来实现语言的陌生化,从而让文章充满韵味、节奏与灵气。

关键词:听听、冷雨、语言陌生化、变异

《听听那冷雨》向来被认为是一曲充满诗的韵律、节奏与灵气的文学乐章。充满诗的韵律主要是由于作者在写“雨”的时候运用了吟诗的方式,把文章拆开来,文中大部分句子都可以被视为是一行行优美的诗,而整篇散文又多是长短句错落有致,多运用比喻、叠韵、拟声语等手法,使得整篇文章节奏感强,情绪变化明显,产生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听听那冷雨》花了大段篇幅描写了冷雨、离愁以及凄迷的心境,但却并没有给读者留下烦闷、冗长的阅读感受,反而字里行间充满变化与灵气,这都得益于作者在创作时充分调动了各种文学艺术手段,着重于语言的陌生化。

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什克洛夫斯基1曾从自动化与奇特化的角度对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进行了区分。他在其中写道“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2他还谈到“诗歌语言是难懂的、晦涩的语言,充满障碍的语言。”3而在《听听那冷雨》一文中,余光中正是运用了语音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历史时代变异等各种变异来达到语言陌生化、散文诗歌化的目的。首先,《听听那冷雨》中叠词运用十分突出,有拟声词重叠如“咕咕”“秋秋”“阁阁”等;量词重叠有“点点滴滴”“层层叠叠”等;形容词重叠“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滂滂沱沱”等;此外还有动词叠词“听听”“嗅嗅”等众多。这些叠词有一种直观的代入感,平仄运用达到声音的延续感,语音和谐达到诗化的效果,继而引导读者带入语境进入情绪。例如文中第七段有“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4其中“湿漓漓”的“漓”与“离”谐音,不仅与前面引用蒋捷的《虞美人》一词的意象相呼应,也与整段作者因为时间的逝去、世事的失去而无奈、压抑的心境相契合,“湿漓漓的灵魂”更将雨的形态拟人化,于是由听听冷雨转化为了作者的真情流露,引发读者共鸣,其间过程不可不谓处理得巧妙而奇特。“霏霏”与“非非”“千山万山”与“千伞万伞”,这些谐音生趣,又蕴藏了无尽的无奈与哀伤。其次,此篇散文中的书写变异也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如文中第四段“杏花。春雨。江南。”5原本可以用顿号或者逗号隔开,而作者偏偏选用了句号。句号本该用在一句完整的话语的最后,而杏花、春雨、江南明显只是单个的词语,用句号是不恰当的。然而正是因为这三个句号增加了语句的肯定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这三个词语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以及强烈的自豪感。还有文章的第12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6短句中没有标点隔开,读起来便会感觉喘不上来气,但也正因为这样也使得这段话节奏紧凑,读起来酣畅淋漓,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应接不暇的雨中美景。此外,当我们读到像“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7不免羡慕起作者的悠然自乐,一个“枕”字,道出了山影都在他的身下,而四周岑寂静谧的自然氛围,生动形象不乏灵气。还有“云情雨意”“云缭烟绕”“潮天湿地”这些词长短一致,结构相同却又与平日里常见的词有所区别,这样的词汇变异可以有效地达到给人以新鲜活泼的阅读效果。细细寻找,像“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8语域变异,像“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9这种化用古典诗词来达到历史时代变异的也不在少数。《听听那冷雨》作为余光中经典的散文作品代表,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余光中对于语言“弹性、密度、质料”的追求。他使用各种变异方法不仅仅是想要达到语言的陌生化,更想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文学语言的魅力。而且余光中对于文章语言陌生化的度把握得非常到位,各种变异手法交叉运用,语言新奇的基础上同时也同语境情感互相辉映,使得文章妙不可言,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我们回到“听听那冷雨”这个文章题目时,我们会发现这个简单的题目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听雨没有错,但冷雨该怎么听呢?而作者听的究竟是雨的声音还是雨的冷暖呢?这可以算作是语法变异中的深层变异情况,改变了常规的语法规则。听冷雨看上去不合逻辑,但置之于中国古典诗境里又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中国古诗里写过冷雨的不在少数,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0再比如“梧桐雨,三更雨,不道离情甚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天明。”11都是写冷雨愁绪的名篇。本文中的冷同样也是作者听雨时的内心感受,是作者追忆起故乡,追忆起悠悠的历史,追忆起绵延的古传统文化的情感流露,一个“冷”字也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除开变异,颠倒语序、隐喻、省略成分、修辞陌生化这些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文中这句“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12正常来讲应该是“雨是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的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但修改后相比较,明显原句要更加的灵动立体,更能表达雨落到瓦上,响起的敲打声的美妙乐感。再比如“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13这句,“瓦翩翩”是非常特别的形容,但联系到后面的灰蝴蝶,读者才会恍然道原来这是将千片万片的瓦比作了灰蝴蝶,翩翩也是常用来修饰蝴蝶飞舞的模样,用消失的瓦房来展示时代的变迁,以及在这种变迁带来的传统文化的消逝以及背后的现代文明与传统的矛盾。这篇散文是低回委婉、沉郁缠绵的,作者的情感被藏在字句之后,含而不露,要达到这样含蓄的审美效果,隐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像文章首段的“千伞万伞”是在隐喻现实世界中大陆与台湾的自然阻隔、文化阻隔。后文的“现实的伞”又在隐喻理想在现实中的不可实现以及内心的失意。还有上文提到过的“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了”这里不仅仅指的是瓦房的消失,还隐喻着瓦房背后传统文化的消亡。还有文末的“初恋”隐喻着传统文化还没有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的之前,隐喻着那个没有伞的阻隔,非常美好浪漫的时期,那个存在在作者记忆深处的过去。此外,像“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14这样省略了句子成分的也不在少数,一方面增加了阅读和理解难度,拉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使得读者更容易获得阅读快感。另一方面当我们多加思考这颗敏感心灵背后所指的是谁,也更有可能领会到藏在字句后作者的真实情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陌生化只是艺术手段,但运用得当便可以使文字变得有了生命有了活力。《听听那冷雨》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写的是乡愁,但这乡愁又不是小我的乡愁,思念的是一事一物,一邻一里,它还是大我的乡愁,有着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比如文中充斥着惊蛰、清明这些传统节日;故宫、屋瓦、古屋这些传统建筑;京戏、羯鼓这些传统乐器以及化用众多的古典诗词,这冷雨里始终在追忆着传统,追忆着过去。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版)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12

[2]李惠霞《一曲充满诗的韵律、节奏与灵气的文学乐章》

[3]潘娟《<听听那冷雨>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

[4]钱虹《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5]戴本刚《“冷雨”中的文化洗礼——<听听那冷雨>的文化解读》

猜你喜欢

冷雨变异
新型冠状病毒关切变异株的研究进展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变异危机
变异
卜算子·清明
卜算子·清明
立冬
听听那冷雨
变异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