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能源计量现状及解决对策建议
2018-05-21白玮
白玮
摘要: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眼睛”,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关键。如何通过能源计量能力的提升、能源计量体系的完善,更好的服务国家节能低碳、服务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能源计量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能源计量;节能;现状;对策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能源管理、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能源计量的基础地位日益凸显,能源计量已成为能源管理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能源计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推进降耗节能工作,我国企业的降耗节能意识普遍上升、建立了能源计量工作体系。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对此,质监部门应采取加大查处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各部门沟通合作等方式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1. 计量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我旗境内较大型企业都设有专门的能源计量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能源机构计量工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已较为完善,重视能源计量数据的统计应用,注重依靠技术进步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但我旗境内小型企业也较多,民营企业也较多,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基础不足,甚至有的企业管理机构不健全,能源计量器未按国家强制标准GB17167-2006来配备。
2. 企业重视不够,能源计量工作落后
现如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不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应规范的要求,并且在节能降耗方面的管理不到位,产品的诸多产出环节都明显存在能源浪费。能源计量标准是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工作的准则,但企业只是照搬标准,真正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新并加以灵活运用的并不多。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真正落到实处。部分企业只顾产量、销量,不管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
3. 能源计量数据使用不完善
能源计量管理中能量计量数据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即是进行能源分析利用、监督和控制能源和消费的基础,又是进行监督和控制能源和消费的基础。只有建立了企业能源消费平衡表,掌握能源和走向才能发现问题,找出能源消耗升降的原因,从而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对能源数据的有效使用,数据不能做到及时监测、分析和处理,未能把能源计量数据作为企业能源量化管理的基础,未能发挥指导企业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作用。
4. 能源计量管理人才缺乏
能源计量管理方面人才缺乏、能源计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欠缺,导致能源计量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同时由于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方面的信息渠道不畅,致使很多从业人员对一些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可信性、可靠性不了解,从而使用能单位在选用节能产品时无所适从。此外,对现有能源计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影响着能源计量工作的正常发展。
二、能源计量发展对策建议
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能耗现状,我们提出了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并进行量化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区县、各部门和重点企业,严格进行监测和考核,促使区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工作。
1. 加强宣传,引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工作。
质监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国家标准的宣贯力度,将此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企业职工都能重视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把能源计量的完善与管理作为公司的首要工作之一。
2. 加大规范和查处力度。
一方面以规范中小企业计量管理体系为突破,不断督促企业以计量数据管理为中心,建立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包括能耗指标下达、分解、落实制度,能耗指标考核奖惩制度,能耗指标承包制度等;做到用能有指标,指标有考核,考核有奖惩,奖惩必兑现,使指标和考核实现分级管理。另一方面,敦促企业加大计量投入,完善计量设备。在对企业能源计量状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应督促企业制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计划,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配齐一、二级能源计量仪表并按时进行周期检定,进一步完善企业能源计量仪表配备,提高配备率、检定率。
3. 健全组织、责任到人
为加强全旗能源计量工作的领导和实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我局成立了以分管计量工作的局领导任组长,计量所、特监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能源计量工作领导小组和能源计量工作服务队。建立能源计量工作的责任制,把责任分解到相关的股室,明确到所有参加活动的具体人员,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我旗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4. 开展能源计量国际合作,推进能源计量科技创新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推动能源计量国际合作取得突破。推动重点国家、地区能源计量国际合作,统筹谋划推进能源计量领域合作,借鉴国际能源计量新技术、新思路,大力推进能源计量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能源计量科技水平。开展能源计量科技战略规划研究编制,组织开展能源计量科技示范,全面推进能源计量发展。
尽快建立、完善科学和统一的能源计量、能耗考核等指标体系和公报制度,加强对耗能企业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能耗现状,提出节能降耗目標和措施并进行量化分解,将责任落实到各区县、部门和重点企业,严格进行监测和考核,促使各区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节能降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