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与解
2018-05-21王令军
王令军
【摘要】作为提升强化意识能力的从属于教育教学运营体系的途径方法,现阶段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群体创新能力的培养统筹处于片面规划、形式管理的粗放层级,诸多附带产生的突出问题也接踵而来。迅速合理地调整改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统筹机制、科学高效地确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已经显得势在必行。本文系统解构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塑造机制模式的阶段现状,深入解析了这一模式当前既存的瓶颈问题,并针对拟建了一系列改进变革的可行举措。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探索改进 针对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15-02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阶段现状
1.细节流程普及扩展的综合实效还有待扩大纵深
通过相关资料数据可以得见:东部发达地区,譬如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等主要地区的高等院校在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概念宣传、都相对成熟,在覆盖率达到四分之三以上的前提同时,也保证了具体流程创设运转的实效性呈现20%的逐年上升递增率。而同一区域、不同城市之间在细节流程上的差异化也不容忽视,比如对于通过互动教学来锻炼拔高学生群体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北上广地区的相关高校就有极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并通过走访交流、社会调研进行课程改革与方法摸索。
2.受教群体对于认可接纳的实际程度尚需强化提升
尽管东部地区高等院校学生群体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普遍持欢迎态度,而由于社会产业经济的快速多元化发展,其对于创新能力培养塑造与毕业就业岗位工作之间的转化实现的认可接纳则显得分化明显;而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则普遍认为课程教学与才是实现知识价值与经济效益良性转化的核心途径,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则认为无足轻重,这也导致了大量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塑造的教育教学的系统资源被闲置耗费。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既存问题
1.方针理念流于狭隘片面
高等院校的领导决策层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与施行力度都相对不足,普遍将其作为上级任务进行机械摊派,依旧因循旧有的批量复制、绩效至上的教育念进行方针拟定,并未能真正认知并释放其发散学生群体精神维、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质以及助推学生群体岗位就业的价值效用。大部分教师群体都仅仅进行了开放话题讨论、分组自由结合、不同答案比对等所谓的“创新引导”,实质上都未能准确把握创新能力的内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点。
2.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单一
现阶段高等院校对于在校学生群体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的还普遍处于陈旧枯燥、单一乏味的低级重复之中,毫无新意的概念介绍、原理圈点以及训练布置充斥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自主引导学生群体进行发散性思维树立、多元解析视角锻炼以及实用素质技能拔高等的具体设定要么相对匮乏、要么呆板教条,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度与探索积极性,更无从谈及轻松愉快、热烈鲜活的课堂氛围之下的寓教于乐、协调高效的教学情境。
三、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良推进的具体举措
1.把握受教群体实际,灵活增添创新方法
鉴于现阶段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体系既存的理论教学单一陈旧、受教群体学习探究兴趣热度低下以及课堂氛围沉闷枯燥等瓶颈现状,一方面教师群体可以先将预期讲授的关于在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塑造的课程内容统一划定,并根据之前归纳的受教群体学习程度、兴趣指标、难点分布等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鼓励学生群体进行自由结合、分组讨论以及综合总结,并各自推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最终由教师统一评选优秀,让学生群体在系统获取知识认知的同时,也有效感受相应的个人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继而充分激发其学习热情度与探索积极性;另一方面,融合高等教育的自身特色,创设活跃高效的教学氛围。在具体实际的实践教学之中,相关教师就可以采取精准术语、网络用语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充分体现创新能力所倡导的合理灵活的改造理念。
2.拓展配套实践途径,强化创新素养技能
针对目前配套实践途径相对粗糙单一的集中问题,合理拓展综合化配套实践、强化拔高受教群体的实践素养技能就成为了协调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之举。首先是要建立与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相关联的机关单位、企业公司、厂矿集团等长期协调的合作关系,定时邀请本校师生人员外出进行在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塑造的实地考察、评比、确定,继而规范负责地为受教群体择取契合规范的实训锻炼的具体场地;其次是要摈弃旧有的集体组织游览式参观、校外场所游玩化实训以及团队任务拼凑性应付等形式主义的途径模式,迅速组建师生量化管理评分的针对机制,不定期派遣管理人员进行突击检查评比,对于故意懈怠创新能力锻炼测试的相关师生要当场给予记分警告、登记备案;再者是要跟进确立督导小组跟进监查的高效制度,紧密结合师生量化管理评分机制同步进行,相关督导人员需要随时在场对于受教群体创新素养技能的掌握运用的实际水准进行评分公布,同时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强化改进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配套实践这一环节的整体实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件之一,持续发挥着调节教育架构、更新教学层次的积极效用,切实合理地引导学生群体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理念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塑造,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岗位职业需求的促进意义则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赵娅.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16-21.
[2]ZhaoYa, Resea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J].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2010(01):16-21.
[3]魏天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0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