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探究
2018-05-21李亚楠
李亚楠
【摘要】“互联网+”下的教育是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来自教材、生活和互联网等的信息丰富又冗杂,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有十分重要意义。信息意识包括能够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三部分。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查阅文献,通过调查,分析了目前小学生信息意识的现状,指出了学生现在值得表扬的地方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并提出了提高教师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善用教学策略的具体改进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信息意识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16-02
一、培养小学生信息意识的意义
信息意识作为现代社会每一名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信息意识既是学生掌握现代生存技能和学习知识的条件,发挥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逐渐向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学生对信息具有敏锐的觉察力,也就是敏锐地获取信息,能从大量的冗杂的平常社会事务中发现自己有兴趣的信息,并辨别这些信息的优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加工,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小学生数学信息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沈阳市某学校小学,六个年级,16个班级,初中三个年级,6个班为调查对象,共600名学生。
调查方式主要是访谈和调查问卷,还查看了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同时与被调查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进行座谈。
2.调查的结果
(1)值得肯定的方面:
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整体看,学生对数学较感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调查中“你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好奇嘛?”67.6%选择好奇,28.5%选择一般,3.9%选择不关注;“你喜欢你的数学书吗?”有76.1%选择了“喜欢”,26.8%选择“一般”;“你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吗”52.8%“喜欢”,“38.8%”选择“一般”。
对老师较满意。师生关系和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当你对老师的话语提出不同看法时,老师的反应可能是”,33.3%选择“肯定学生想法,表扬学生”,60%选择“共同探讨,耐心解答”。调查中还发现,教师都能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全心全意爱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对教师工作也很认可。
(2)有待加强的方面
数学知识经验有待拓宽。知识是信息意识的源泉。牛顿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人的知识大多数是从书本和互联网获得。在问到“你经常看数学课外书吗?”30.3%的学生选择“经常”,33.2%选择“不经常”, 36.5%选择“很少”,不经常看书,获得的信息量就会受到限制,在遇到大量信息刺激时,也不会敏感的捕捉,长此以往,对于信息就会产生惰性,等着教师“圈画”,机械的做笔记。
学习主动性尚待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堂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关于“上数学课,你经常参与讨论问题吗?”
46%的学生选“经常”,27.8%的学生“不经常”,26.2%的学生选“很少”;在关于“你经常在数学课堂积极发言吗?”的调查中,34.8%的学生选“积极”,51.1%学生选“一般”,14.0%的学生选择“很少”。
3.问题的原因分析
(1)功利化
教育的目的是學生得到全面发展,而现在部分学校以分数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以分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为了课堂更加“高效”,教师会大大减少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甚至不给学生机会,直接照本宣科,就题讲题,固化学生思维,调查中发现“你们数学课会让你们自己先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吗?”57%的学生选择经常,39%的学生选择有时。
(2)实用化
因为考试内容都已在大纲要求内,考虑到扩展教材外的知识会占用学生精力克课堂时间,便就教材讲教材,教育局规定给学生减负,不允许定额外教辅,所以教师便反复让学生做教材所谓的重点题,机械化,模式化学习,有的学生已经把答案都记下来了还要继续做,教师“嚼碎了,喂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更没有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主动性,遇到有多余信息的问题,模式化的用已知条件列式,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意识的策略探究
1.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只有大家才能培养出人才,教师首先要以大家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核心素养指学科知识素养,专业知识素养,教育情怀。
(1)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必备条件,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本学科知识,还能够宏观的了解所有学科知识,了解学生学情,既要立足本学科,还要敢于超学科,最后做到学科整合;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等,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与常人谈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积淀不同,常人谈教育多是站在经验层面,而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会站在专业理性的层面,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按教育规律科学的做教育。专业知识自然也是从书本获取,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行教育理念,优化专业知识,做与时俱进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3)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既包括对学生无私的爱,也包括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的使命感。每一名学生都不应该被放弃,既是他多动,即使他青春叛逆,即使他身患抑郁……都有接受教育和被爱的权利,教师有爱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义务。教师若只把教育工作当作是生存取才之道,奉献意识淡薄,缺少学习进步意识,没有奋斗的动力和钻研工作的自主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肩负培育国家栋梁的责任,理应是终身学习的楷模,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明确教学目标
(1)培养目标
中国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即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18个基本要点。
(2)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并不否定学科知识等目标的重要性,所以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依然重要,但是在设计是应该注意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目标设定。
3.善用教学策略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发展信息意识的保护伞。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有五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实现,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表扬学生获取的所有信息,学生才敢于发现,有勇气分享获取的信息,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版样决定性角色,所以教师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给学生心理自由,有利于孕育学生信息意识。
(2)教学设计与科技手段相结合
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发展趋势也是信息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能力素质既基本学习技能、创造思维、信息素养、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从每节教学设计入手,学生在每堂课中体验数字化解决问题的快捷与简便,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逐渐适应“互联网+”的信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l]李世海,高兆宏,張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娟.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育[J].2004,(4一5).
[5]吴华,武艳,马东艳.国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73-76.
[6]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3.
[7]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
[8]王便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化教学
[9]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7、5、93-94,2009(8).
[10]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