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对钱艺术赏析
2018-05-21王洪照
王洪照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推翻了北周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北宋王朝,建都河南开封。北宋时期的北方边界,以河北的白沟河和“三关口”为主要界限,与北宋对峙统治中国北部的王朝是契丹族于五代时期就建立起来的大辽国。“三关口”与白沟河以南的称宋地,北部则称辽地。关于宋时“三关”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河北保定雄县的瓦桥关(故址在今雄县城西南、白洋淀北、白沟之东),益津关(故址在今霸州市内中心地段),淤口关(故址在今霸州市信安镇南,原津保公路地下4~5米处);另一种说法是益津关、淤口关和雁门关(雁门关故址在今山西省代县,距山西省山阴县广武城约10千米)。雁门关地势险要,屹为巨防,对山西、京冀、中原安全关系重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朝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一举平定。到此为止,除去尚被辽国占据的三十六州外,整个汉族地区基本达到统一。宋朝安定兴国,为生产发展创立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货币铸造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自宋太祖赵匡胤到钦宗赵恒,共9位皇帝,35个年号,167年,有26个年号铸了钱。年号钱是北宋钱币的主要特征,期间只有宋太祖开宝年间、仁宗六年间和徽宗建中靖国年间未铸年号钱。
宋代货币多姿多彩,铸量大,质量高。其中有一类铸币,一种纹钱两种书体,用不同的书体作为钱币的文字,文字结构、笔画肥瘦、轮廓、孔穿、厚薄、重量及铜质等大都相同,这种被称为对钱。宋代的对钱,是在五代南唐“开元通宝”及“唐国通宝”篆隶对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关于对钱的研究和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清人翁宜泉,其后中日两国古钱币学者又进行了认真细致地配比和定名,确定了我国对钱起源于五代时期的南唐,成熟繁盛在北宋。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太祖初铸钱,文曰:宋通元宝。”后人大多读“宋元通宝”。这是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始铸开国货币,不是年号币。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977—984)始铸“太平通宝”年号钱。以后历代相袭。从宋仁宗开始铸造对钱,一直延续到南宋孝宗赵眘(1163—1189),历朝都铸有对钱。
北宋的繁荣、富裕,是北宋古钱币遗留数量多的重要因素。因此,现在初玩古钱币的人,多从北宋钱币入手,短时间内就能收集十几甚至几十种,加之收集到书法各异的对钱,愈能增加收获的成就感。
北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盛世,首都汴京书画艺术蓬勃发展,名家辈出,书画家云集,高手如林。原在西蜀、南唐的一些书画家也相继来京,是继唐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书画中心。由于宋代皇帝大都爱好书画,重视书画院建设,因此,书画院体系比较完备,规模也不断扩大。宋人书法突破了唐人畫法的束缚,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起初,钱币上的文字均由皇帝亲自题写。到了后来,当朝宰相也在钱币上题字。除此之外,钱币文字还采用了当时书法大家的墨宝。因此,北宋钱币文字异常丰富多彩。宋徽宗赵佶,虽政治昏庸,艺术上却颇有才能,他是中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位铸钱圣手。他在书法上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瘦金书”,又称“瘦金体”。瘦金体的特点是:笔画瘦直挺拔,结构内紧外展,顿挫分明,收放有致,书体介于行、楷之间。同时宋徽宗还擅长行草和行书。书画艺术的繁荣,给对钱艺术带来了生机。徽宗时期,除崇宁、大观钱未铸对钱,元宋、政和、重和、宣和等钱都成双成对,计有30多种之多。对钱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钱文两种书体,且在方寸间,分别书写篆、楷、隶、行,相配成双。篆书体,饱满圆长,笔画匀称,藏头护尾;隶书体,形体扁宽,左右舒展,蚕头燕尾;楷书体,形体方正,点、画、钩、戈、撇、捺长短有序;行书体在楷书与草书之间,游丝引带,笔锋明快,似行云流水。各种书体在有限空间内争奇斗艳,而又协调统一。字与字上下顾盼、左右相依,相互联系,气脉连贯,使之成为一个完美和谐又有变化的整体。徽宗时期的对钱集我国对钱之大成,其品种之多、质量之精、书法之美,堪称空前绝后。
摘自《文物鉴定与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