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作文教学教师指导很重要
2018-05-21何素珍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既然是作文教学,那么语文教师则有指导之责任。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特别要抓好导的环节:让初中学生作文不拘一格;指导好学生交流好素材。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放胆作,写作文;联系实际,写作文;反复修改,写作文。下得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启迪;放胆;不拘一格;开文源
如何让初中学生有话可写,这是初中作文教学中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但不少学生写不出像样的作文,经常在母亲的身边而不能写好自己的母亲,天天在听语文老师上课却写不出语文老师,犹如“光吃桑叶吐不出丝的蚕”。面对这种严重的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努力寻求让中学生有话可写的正确途径与方法的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评判上不要在谋篇布局、构思立意、写作手法、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语言修辞等方面去作过高的不适当的要求和框点。中学作文中只是“青少年的初学”,打“基础”。搬出什么“文章作法”之类,只能堵塞学生的话题,窒息“篇”的生机。
一、 启迪认识,放胆作文
首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认识作文的本质。人类创造了生活,生活创造了作文,作文又反映了生活。言生活中的事,说心里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作文。其实作文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自己的手中,并非圣人的经典。认识这一点,用以破除学生作文“神秘难为”的思想束缚,解放“作文”思想,把自己变成作文的主人,主动地叙心中之事,言人间之情。尤其要鼓励学生“敢”字当头,放胆作文,让学生放开思路,自由作文,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大胆放手,不要怕什么规矩,只要是学生的话,哪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学生不仅要写生活中的真、善、美,还要敢于写假、恶、丑。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作为反映生活的作文也应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要指导学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向性地去观察并表现生活,不要只局限于某一面,否则就是作文中的“误区”,展不开作文想象的翅膀,达不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二、 格而不拘,纵马驰骋
“格”,即文体样式。“格”的问题,要会其神而不囿于形。对于写作的中学生来说,与其让他们戴着镣铐跳舞,不如松解“格”的缰绳,让他们纵马驰骋在作文内容的广阔天地里去飞驰。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开展好作文教学是这样强调的:“内容要能够在教学中明确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新课标的强调,我们更加清楚了,作文内容要明确具体,要以自己的意思来作表达,就是说作文要有个性,作文时应该自我、自主、自由的表达。针对中学生作文而言,我们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要“格而不拘”就是不能死讲形式,学生作文时思想要解放,要引导学生敢于去展开联想,以丰富的联想去寻找作文的素材。作文的训练也不一定天天坐在课堂里,可以组织中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去观察,去寻找那些作文的素材,去寻找作文的闪光点。
要重“篇”的整体,降低写作的要求。文章由句、段、篇构成,文以“篇”为主,“篇”以内容取胜,俗话说不怕打胡说只怕没得说,首先让中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写好,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别人,可以用拼音,甚至可以用图画代替,只要“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言之有一定的道理,基本通顺,能成“篇”,就算好文或合格。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是基本要求,还要富有形象性。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以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要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文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成风趣。
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去探索,去实践,才能真正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总而言之,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就应坚守语文教学“本心”,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去从语文课堂上收获“强能力”。
三、 置身语境,开拓文源
由于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较肤浅,写作能力差,即使所写的内容都是亲历过的,却很难写具体,更谈不上生动活泼。若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人文社会中去体验学文,开拓文章的源泉,能收到如鱼得水的效益。教师可以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到特定环境中去激发文兴,现场作文,练一气成篇。
如到典型的人文社会中去触发思考,提高认识,练深化中心,抓住“环保法”实施的契机,开展“人文环保”的征文比赛活动。听老渔翁的诉说抱怨,看电烧药炸后漂浮河面死不瞑目的鱼儿,面对工厂的乌烟瘴气,秽水涌流,捧一捧河水看一看,闻一闻——触发学生思索,这究竟是为什么:除污—环保—生存—发展的主題迅速得到了形成与升华。事后写出的《我渴望一片蓝天》《鱼的对话》等文章,不仅内容典型,而且中心鲜明突出。
四、 巧用“话题”,交流素材
将每节课的组织教学谈话变为三、五分钟的“小话题”活动,让学生广泛地交流作文素材。“小话题”大体要做到“三要”“五步”。“三要”即要根据教学大纲对年级段的要求,要根据科学的作文教学计划,要根据长远打算和分段进行的安排来周密地实施。“五步”即具体的操作程序。一步“早”,提前几天公布该次的训练重点和题目;二步“分”,把综合性的训练题目分解成若干相关性的序列小话题,如《一个可爱的人》就可分解成“外形”“举动”“言谈”“可爱”“认识交往过程”“对你的影响”等;三步“说”,每节课前说一至几个小点,要三言两语,七嘴八舌,面广真实,鼓励“放”;四步“引”,于群言堂中,要言不烦地点拨引导,引导学生去吃饱吃好;五步“写”,水到渠成的氛围已形成,两节课的作文先用10分钟整理腹稿,不打书面草稿,然后伏案不东张西望,不过多地停笔,尽量做到较为连贯流利地当场完成。有了素材的交流和循序渐进地对材料的认识选择,要求这样的“写”,学生是乐此不倦的。
作者简介:
何素珍,四川省遂宁市,四川省蓬溪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