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假游宝岛,领略馆藏瑰宝(上)

2018-05-21

小演奏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寒食颜真卿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我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正式建成开放,占地总面积约160000平方米,为仿古代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四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着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达696000万余件,收藏有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捐赠品,所收藏的商周青铜器、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珍品。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分别陈列展示有古籍、文献、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器、雕刻、刺绣及缂丝等,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

温暖宜人的宝岛气候正适合正在放寒假的学子们开启环岛之旅,在感受当地旖旎风光和独特原住民族风情的同时,到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睹历代文物瑰宝的神秘魅力更加不容错过。

毛公鼎

入选理由:铸刻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

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5千克,造型端庄稳重,呈圆形,立耳,深腹外鼓,蹄足。整件器物浑厚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鼎内铸刻铭文32行,书法成熟、气象浑穆、笔意圆劲,带有明显的西周金文风格。

毛公鼎铭文长度近500字,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内容可分五段:第一段追述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政治清平的盛况;第二段是周宣王命令毛公治理国家;第三段是周宣王给予毛公宣示王命的专权;第四段是周宣王鼓励毛公要以善从政;第五段是周宣王对毛公的赏赐。每段均以“王若曰”开篇,显然是出自当时的史官之手,全篇用词精妙完整、古奥艰深,于宏伟中透出庄重威严的高贵气势,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1843年毛公鼎在陕西岐山出土后,被当时的古董商买走。1852年,金石学家陈介祺以1000两白银的价格购得,陈介祺病故后,其后人于1902年出卖毛公鼎,为两江总督端方所得。民国年间因家道衰弱,端方后人将毛公鼎典押给华俄道盛银行,后在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下,毛公鼎辗转归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所有。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恭绰远避香港,毛公鼎留在上海,后在叶恭绰侄子叶公超的拼死保护下,才未被占领上海的日军抢走。抗战胜利后,毛公鼎归国家所有,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49年南迁至台北,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立后,毛公鼎成为该院永不更换的藏品,与东坡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并称“镇馆三宝”。

散氏盘

入选理由:西周书法艺术典范之作

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底径41.4厘米,重21.312千克,造型庄重华丽,呈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部饰夔龙纹,圈足饰兽面纹。盘内铸刻铭文19行共357字,字体线条古朴、变化丰富,跃然纸上,浑然天成,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西周金文之瑰宝”。

散氏盘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诸侯国之间一次土地转让事件。位于今陕西境内的夨国与散国边界相连,夨国屡次侵犯散国边界,掠夺土地财物。在周厉王的调解下,双方议和,夨国以土地作为赔偿,并发誓永不毁约。夨国派官员15人来交割,散国派官员10人来接收,并具体规定了赔偿土地的区域、面积,由两国共同派官员勘定后交接。然而鉴于夨国平日的行径,散国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交接的全过程及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证据以防不测。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属周王室所有,不得转让,散氏盘的铭文却记载了土地转让事件,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已经动摇,周王室权力遭到削弱,整个西周奴隶制度开始出现动摇,这正是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

散氏盘于清乾隆年间出土后,被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傅阮元收入囊中,并定名为“散氏盘”。阮元死后,闽浙总督阿林保在嘉庆皇帝五十大寿时献给皇帝作为寿礼,散氏盘入藏清宫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居然没有一位皇帝去赏玩,以至于后来竟然无人知晓散氏盘究竟藏于何处。1924年,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清点藏品时,在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内发现了散氏盘。1949年,散氏盘南迁至台北,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建立后收藏于该院。

颜真卿《祭侄文稿》

入选理由: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颜季明的父亲颜杲卿与颜真卿是堂兄弟,“安史之乱”时颜杲卿担任常山太守,常山被叛军包围,颜杲卿拒不投降,后与其子颜季明双双战死。乾元元年,颜真卿在河北寻得颜季明的首级,遂作了这篇《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通篇忠义满腔,悲愤异常,一气呵成,常常写至笔枯,显得苍劲流畅,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激昂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全篇线条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无间,其中的删改涂抹之处正是颜真卿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所致,悲切之情了无掩饰,是少有存世的颜真卿手书墨迹,被元代著名书法家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原卷前后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玺、天水园印及历代鉴赏收藏印鉴数十方,还有鲜于枢、张晏、周密等人题跋。清乾隆时入内府,原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黄州寒食帖》

入选理由:天下第三行书

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寒食帖》,是苏轼写的两首关于寒食节的诗稿,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行书纸本,纵18.9厘米,横34.2厘米,共17行129字。1080年,苏轼因宋代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于黄州第三年(1082年)的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一首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另一首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帖》的诗文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彰显动势,气势奔放,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而无荒率之笔。通篇跌宕起伏,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融入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转换多变,浑然天成。

《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代著名书法家把此帖称为继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赵干《江行初雪图》

入选理由:卷首有李煜亲题

为五代南唐画师赵干所作,绢本设色长卷,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是一幅描绘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的作品。展开画幅,画面一开始是江对岸渔民背纤的场景,而岸的这边是前后两队行者,主人皆戴帽、厚衣,随仆则衣着单薄,瑟缩而行。江上的渔夫或张网或起网,或牵舟而行或驾舟穿梭,男女老少皆在忙碌之中,与前面的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中笔法生动传神,树木坡石线条劲健,皴法初显,水纹用笔尖劲流畅,特别是地上和树上的积雪似用了“洒粉之法”,通幅淡墨渍染,洒白粉为雪,充分表现出雪花轻舞飞扬的景致,意境古樸幽远,人物刻画简洁生动。

图右有金章宗行书“江行初雪南唐学生赵干状”,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真迹,图中有“神品上”三字以及元“天历之宝”玺、“柯九思印”印和金“明昌宝玩”印,押缝有明“御府宝玩”、“内殿珍玩”、“群玉中秘”三玺及清“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和收藏家安岐藏印三方、梁清标藏印五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寒食颜真卿行书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颜真卿拜师
渐行渐远寒食节
自撰联(行书)
书画名人汇
劝学诗
寒食、清明与诗
清明节的由来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