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设计下景观设计的研究
2018-05-21羿阳
羿阳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着景观设计的兴起和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崛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时代发展下,非物质设计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以景观设计为落脚点,结合现代非物质设计发展现状,对非物质景观设计进行描述,判断非物质设计下景观设计在现代社会中怎样发展,以及评价批判现在非物质设计下景观设计不足和弊端,并在指出现有的景观设计存在的不合理现状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为今后非物质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引领非物质设计下景观设计的发展,以期达到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景观设计;非物质景观;景观空间设计;可持续发展
1.绪 论
对于景观设计来说,设计出符合现代发展潮流的成功景观设计就意味着在非物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将非物质因素合理适当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于非物质设计的不合理现状分析以及鉴赏已存在的优秀的非物质景观设计,判断已有的形式是否对非物质景观设计有帮助以及在未来有怎样的发展形式和评价、批判现有非物质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正确引领非物质社会景观设计的风潮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正是本文进行写作和研究的价值所在。
2非物质的概念
所谓“非物质”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非物質社会主要源于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将无生命的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了工具,并给予它们一定的功能和样式。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的,正是通过物质,他们才被创造成了非物质。非物质社会就是以非物质主义表现为主的社会,也就是所谓的“信息社会”。非物质社会中,“信息”和“服务”是社会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两种非物质形式。以数字技术为主的信息社会是服务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设计的重心由产品的创建转移到文化和认知过程中来,人们开始将事物看成一种文化和认知的过程,设计有了全新的含义。
3.对非物质景观设计的认识
3.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就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直观的感受,对于非物质景观设计,其中存在不合理的现状,我们有个基本认识,比如说,景观设计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在目前的非物质景观中只是浮于表面的简单结合,并非最优结合。而目前的非物质景观设计,在我国发展并没有达到很好的状态,鲜有问津。这在非物质设计这个发展的大趋势下的,并不是一件好事。
3.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在艺术与设计上来说,现在的非物质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优良但却缺乏艺术性,比如说,非物质景观设计中很多灯光的设计造型都是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常见的普通的方形室外灯,并没有做到与特殊的景观相统一。在传统与现代化上来说,现有的非物质景观设计并没有做到传统与现代最佳结合,在这方面,优秀的景观要做到与时俱进,又不能抛弃传统。以北京原有的胡同为例,其空间格局十分适合大家族居住,胡同也起到了提供交往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胡同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
4对非物质景观设计的展望——发展的趋势
4.1生态化——从绿色设计到可持续发展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追求的是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一种协调关系”,正如一些设计者所强调的“城市绿地的建设不应一味希求大面积的专有场地,在尺度上亦应当有其多样性,见缝插绿、见缝 ‘布景的手法应当服务于城市中各种尺度的人们公共活动场所”。这是非物质社会对于景观设计者所提出的现实要求。
4.2地域化——民族传统视角到国际化视野
在非物质社会背景下,发展我国的非物质设计,应更多地发掘民族文化在设计领域里的资源已经成为许多设计师的共识,但要把这种共识体现在设计中,如何体现又成为了大家都在探讨的问题。正如在各个艺术领域里的民族化探索一样,设计的民族化问题更为艰巨。因为除了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外,传统形式还面临着新的生产方式的问题。作为设计师应该勇敢承担时代赋予的这一重任,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紧跟时代的设计观念,设计出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设计。
4.3人性化——从垄断到大众、到大众到分众,由分众到通用
这一原则理论基础就是城市环境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其基础是自然,而核心则是人。按照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空间和交往理性的相关理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与人的交往场所,其意义也是由人赋予的。设计者需要根据景观所在地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设计,对于特殊人群的需要,例如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等许多景观细节的设计上,符合特殊人群的需求。
5结论
从我国非物质设计发展的现实来看,非物质设计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若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非物质景观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具备多元化的设计思维,能够根据景观的实际需要将景观设计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有机的传达出景观的情感。进一步的研究怎样利用物质材料使非物质的物理元素变为可控的方式与设计方法。从非物质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来看,本文认为未来的非物质景观设计会在物质与非物质的层面上进行双向的拓展,提升人与景观的交互性,使非物质景观设计真正成为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邸志国:面貌一新的非物质主义设计.[J]2003年,
[2]盛恩养:非物质主义的审美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2006
[3]朱建春:非物质设计背景下的设计思潮.[D],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李彬彬:设计心理效果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