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唐时期的权力平衡

2018-05-21卢润天

求知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宦官中央权力

卢润天

一、晚唐时期的政治背景

晚唐时期指的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时期。在这段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打破了大唐王朝政治统治的平衡,长达八年的叛乱使得之前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不复存在。尽管唐肃宗、唐代宗两位皇帝费尽心机,先是借助回纥兵马后是借助地方节度使将领将叛乱暂时镇压下去,但却为唐王朝留下一个千疮百孔、地方割据的局面。唐中央外部情况如此,而中央内部情况又更为复杂多变。

二、如何实现权力平衡

1.宦官与文臣的博弈

唐玄宗起朝廷开始重用宦官,唐肃宗起宦官开始掌握军队,安史之乱后期出现了权宦节制节度使军队的情形。至中晚唐,宦官势力坐大,皇位废立之事皆可掌握,甚至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都是被宦官所谋害。

基于此种情形,文官集团自然不甘心生杀大权落入“阉竖”之手,各自采取措施进行反击。唐宪宗朝的李绛与权宦吐突承璀的斗争以吐突承璀的失败而告终,勘为传诵。但在后来的二十余年间,斗争大多以文臣的失败而告终,直到唐武宗朝,李党党魁李德裕才以强势手段,联合皇帝,迫使宦官退居二线。在经过唐宣宗朝十余年的强势治理后,文官与宦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平衡。但好景不长,由于唐僖宗李儇为宦官田令孜拥立,宦官集团再占上风。直到唐昭宗李晔联合宰相崔胤并外结藩镇朱全忠,杀掉所有宦官,最终形成权力的平衡。

2.文官之间的博弈——牛李党争

唐代官僚按其出身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士族门荫,另一是进士及第。这两种不同出身的官僚阶层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后演化成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阶层;而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是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两党结怨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制举策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是牛僧孺长期不得升迁。甘露之变后唐文宗逐渐起用被李训、郑注贬斥出朝的牛李党官员,进而两党的排挤倾轧达到了高潮。唐武宗时期李党掌权,尽逐牛党;唐宣宗时期,在唐宣宗的偏爱支持下,牛党完全清除了李党。最后牛李党争因李德裕的去世而结束,前后达40余年。

3.藩镇之间的力量制衡

为求平定安史之乱,以得暂时的苟安,唐代宗“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使得安史之乱的降将摇身一变成为中央任命的地方节度使。并且中央在平叛安史之乱过程中,逐一对内地掌有兵权的刺史加封节度使的称号,造成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內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藩镇割据局面。《新唐书》所列的藩镇共有42个,但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其中势力最大、为患最为强烈的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史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时常公开反叛中央,被列为叛乱型藩镇,此外还有其他三大类型的藩镇,其一是位于关中地区的中原型藩镇,该类藩镇有着控扼河朔、屏障关中的作用。在中央控制下的中原型藩镇驻有重兵。同时,中原型藩镇还有保障中央财源的重要作用。其二是边疆型藩镇,此类藩镇主要是为防范周边少数民族入侵而设置的。其三是东南财赋型藩镇,该类藩镇养兵较少,是唐王朝重要的税赋来源。

三、权力平衡的结果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复杂混乱的政治局面并没有结束其的统治。相反还维持了其政权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在于权力的平衡。安史之乱之后的唐王朝依旧保持着中央集权,皇权无论是被皇帝个人掌握还是被宦官窃取,中央政权依旧发挥着它的作用。尽管朝堂之上党争激烈,但从另一面讲,朝臣们的政治分裂更容易被皇权所利用和掌控。中央外部尽管有不断对抗中央的藩镇,但多数藩镇因为自身的利益和与其他藩镇间的矛盾、间隙仍旧保有对中央的向心力。因此尽管唐后期出现了藩镇林立的政治格局,但国家的政权统治仍在唐的国号之下得以有效运转。最终黄巢领导的流寇式的动乱打破了唐后期的政治权力的平衡,使得脆弱的权力体制迅速土崩瓦解,唐朝最终灭亡。

参考文献:

[1]刘 昫,等.李宗闵传[M].//刘 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欧阳修,宋 祁.藩镇魏博传序[M].//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宦官中央权力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持刀人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