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昕:古文化“呆子”
2018-05-21郭梁
郭梁
康昕看很多平常人不看的书,做原本不该是普通人做的事,20年来,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几乎倾其所有。
初见康昕,是在4月初一个温暖的早晨。阳光透过刚刚发芽的树枝,斑驳地落在他的身上。康昕一袭宽松的中式短衫、长裤,坐在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边上一座老宅子里,看上去像个北京大男孩,爱笑,爽朗地大笑。
这里将卧室和书房、客厅分割开的是书架和书,听他口若悬河地讲述关于中国古文化的点点滴滴,你会惊叹他似乎无所不知。也就会渐渐相信,眼前这个“北京男孩”已经51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他认为,自己对“天命”知道得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年前。
在很多人眼里,康昕很怪,看很多平常人不看的书,做原本不该是普通人做的事。20年来,康昕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几乎倾其所有。虽然到现在为止,他能拿出来的成就,只是一本已经出版但并未公开发行的《神画北京》,远不如朋友调侃他的另一个成就——在什刹海白米斜街买下一处老宅。但康昕说,为了发掘那些被遗失了的中华古文明,一切付出都心甘情愿。
令人敬畏的文明
了解康昕,首先从他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开始。康昕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书,书名暂定《京畿如文》。“以中国文字的结构开始,讲述文字、音韵、词组、语句到最后的文明表象,讲述这些和文明流传到今天的关系,讲其实质和内核,系统梳理中国文明系统化的源流关系。”康昕介绍。
康昕开始对古代汉语文字痴迷,要从30多年前说起。“那时我不到20岁,偶然看到一本讲中国古文字的书,是上海一位老先生写的。当时我觉得这东西有意思,每一个古汉字,在我看来都是一幅画,一个字就能表达出很立体的画面。”
从那之后,康昕开始“疯狂”研究中国古文字,从甲骨文到钟鼎文,从孔孟时期的文章到明清的各类书籍,只要是对理解古代中国文字有帮助的书籍、文献资料,康昕都想尽办法去阅读、研究。因为研究领域独特,整个过程康昕都只能自己去感悟、去理解,当然,也因为没有老师,康昕对古文字有了更多独到理解,他说自己的一些想法更接近于古人。
“越研究越会发现,古人创造出来的文字是让人敬畏的。”康昕拿甲骨文举例:甲骨文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而是类似一种卦象,用立体的多维的方式记录当时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千万别用现在的意义理解‘卦象这个词,卦象在古代就是人们文明和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更多地了解甲骨文,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有多伟大,他们在先秦甚至史前就已经创造出一套庞大的科学体系,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康昕说。
痴迷古文化
康昕的学历只是初中,随着他对甲骨文研究的深入,传统教育体系已经不符合他的需求。但学历并不能阻止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拥有丰富的人生。在随后30多年时间里,康昕当过演員、做过导演;在广告公司供职,做过平面设计;在古建筑研究院做建筑设计、当古建筑设计顾问……“我的人生现在看起来还是挺丰富的,年轻的时候也没有为钱发过愁,就是放不下心里对中国古文化的追求。”
为了这个“放不下”,40岁之后,康昕放下了几乎所有赚钱的营生,一门心思搞起中国古文化研究。他涉猎非常广,从易学到文字,从古建筑到古代中医,从古代律法到诗词音韵……“有一段时间,我像着了魔一样,只要是跟中国古文化有关的知识,都想装进脑子。”康昕回忆,2007年到2008年,他卖掉5套住房,换到了如今在白米斜街的这处始建于清晚期的老宅子,在这个老宅子里,康昕说他更能静下心来学习、感悟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与康昕聊起古代中国文化,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他都能滔滔不绝。在参观康昕老宅子时,《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客厅的木门几乎是崭新的。康昕说,这是他前不久亲手做的,因为原来的门已破败。“举个例子,在明朝《永乐大典》里,有专门一部分就是讲门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种门,几乎都有收录。门,就是中国所有古代规制的集成,门就是境界……”
传播与传承
在某直播平台,康昕开了中国古文化的直播频道,“每次直播也就百十人,我觉得有点少,可能是名气不够,也可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中国古文化没有太大吸引力。”
但这并未阻碍康昕传播中国古文化的努力。采访当天,首都医科大学几个学中医的学生还约好到他家听他讲中医课,完全免费。
康昕的朋友圈里,有媒体人,有研究古汉字、中国历史、古建筑、中医等的学者。“如果康先生想挣钱,完全可以比现在绝大多数人活得都好,但他就是一门心思钻研、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结果把自己搞得如此窘迫。”康昕的好友、媒体人赵博说。
赵博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什刹海社区有一位退休的清华大学教授,每次见到这些文化圈里的年轻人,总会关心地问问对方钱挣得怎么样。因为在老教授眼里,年轻人首先得在经济上获得成功。
然而,在当面“关心”康昕数次后,老教授不再问了,因为老教授知道,这就是个一门心思钻进古文化书籍里的“呆子”。从那之后,老教授和康昕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上的东西,但也仅限于此。
在研究中国古文化的过程中,康昕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权威的见解。2017年11月16日,他受邀走进故宫博物院,登上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讲座题目是《从司母戊鼎开始,我要重新解读文字》,原定一个半小时的演讲,整整讲了3个小时。讲完后,在场的故宫博物院专家和其他文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一片掌声。从这一点来说,是我对中国古文化的钻研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我的一些见解,可能是他们以前不曾接触过的。”
采访即将结束,看着整整两屋子的书,康昕叹了口气,“比起我们中国的古文明,这些只是沧海一粟,我会继续努力研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