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以政德 繁荣学术
2018-05-21杨清明
杨清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政德即政治道德,是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对社科工作而言,主要在于“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以党建带群建,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先进的政治文化,立以政德、繁荣学术。
内外兼修立政德,要以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学术繁荣。政治生活伴随着党的成立、成长和成功。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准则的政治生活,不仅使党内政治生活健康而充满活力,而且成为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保障,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反观这些年的重庆,发展之所以受阻,主要原因就在于孙政才、薄熙来的独断专行、肆意妄为乃至无法无天,导致党内政治生活出了问题,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严重祸害了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重庆的发展。
因此,在社科工作领域,当前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就要增强“四个意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牢固树立政治操守和政治规矩,自觉认同政治身份和政治使命,做到有“三严三实”的作风,有民族复兴的担当;要推进“四个伟大”,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于“两点”“两地”定位和“三大攻坚战”“八项行动计划”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中来。只有在这样的学术活动中,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才能够通过党内党外、理论实践的良性互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创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够指引实现党的自我革命、自我更新,进而促进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学术繁荣。
破立并举立政德,要以健康的政治生态滋养学术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作为系统的政治生态,一方面具有主体性,是由众多党员及党组织构成的整体。尤其对执政党而言,政治生态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或局部的,都具有相关性,都责无旁贷。优良的政治生态能够激发各个主体主动发挥作用,化解和矫正各种偏差,进行自我净化。另一方面,政治生态也有客体性,是一种结果但又并非一劳永逸的结果,需要得到持之以恒的维护保养,还要对各种因素保持敏锐性和洞察力,趋利避害。我们今天重温“狱中八条”,对重庆政治生态痛定思痛抓肃清、重整行装再出发,就是为了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不破不立,相反相成。要保持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必须破立并举、祛邪扶正。在“十破十立”中,不仅要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即“拔病树”;还要破除思想观念等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体制机制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特别是破除灵魂深处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山头主义、机会主义等,即“除病根”。与此同时,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就是要“补钙”、防止“软骨病”,如果骨头软了,就成了行尸走肉,什么都立不起来。所以,社科工作要大力增强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突破地域区域的时空限制,皓首穷经、著书立说,向上向善、建言献策,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软硬结合立政德,要以先进的政治文化引领学术繁荣。党的政治文化包含“硬制度”与“软环境”两个方面。“硬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和条例,是政治文化净化升华的重要保障;“软环境”就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生长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合二为一,就是他律与自律的组织关系,就是国家与政党的政治关系,都归结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所以,社科工作者要把政德体现为德政,就要发挥理论、理性、理想等精神力量的作用,呐喊助威于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硬实力。同时,社科工作者还要致力于使许多“硬道理”真正硬起来。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价值,又承载了人类翻身解放的共同理想,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又如,正在演进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文化逻辑,就需要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因此,社科工作者必须切实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古为今用中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血脉相通又血肉相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市委及市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联合党政研究机构、党校、高校、社科院、社会组织等,贯彻实施市委《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建设一批新型高端智库,推进区县和高校社科联全覆盖,形成硬件软件相得益彰、人才成果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
(作者系重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