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遗址的历史诉说
2018-05-21唐凌
【摘 要】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70多年,每一个抗战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世人诉说无比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战争场景。调查抗战遗址,解读其蕴藏的历史信息,确定其价值,对展现抗战面貌、弘扬抗战精神、促进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均有重要意义。翻开《中国西部抗战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人们会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生发爱国情愫,受到启迪和教育。
【关 键 词】抗战遗址;历史信息;调查
【作者单位】唐凌,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5.026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敌、英勇斗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这段历史,给今日中国各地留下了大量与抗战有关的遗址。每一个抗战遗址,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世人诉说那无比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战争场景。调查抗战遗址,解读其蕴藏的历史信息,确定其价值,对展现抗战面貌、弘扬抗战精神、促进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均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广西社会科学院李建平研究员等学者历时3年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結题成果《中国西部抗战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最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抗战历史的新窗口。此书以内蒙古、重庆、陕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西部省区市的抗战遗址为调查研究对象,分上、中、下3篇。上篇为调查报告,包括总报告和11个省区市的分报告,报告涉及调查经过、调查统计、调查结果评判等内容。中篇为遗址简介,通过彩色图片、历史资料和现状描述,直观详细地介绍了作者实地调查的546个抗战遗址。下篇为开发思路与项目设计,以广西的抗战遗址为例,围绕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提出对抗战遗址开发利用的思路与方法。全书80万字800多幅图片,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内容颇为厚重。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在资料收集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深入西部11个省区市抗战遗址所在地,查阅文献资料,访问知情者,拍摄照片,观察遗址保护及利用状况等。有的遗址由于地处偏僻或地址不详,往往要靠租车或聘请当地人带路等方式,才能实现实地调查。全书统计西部抗战遗址919处,作者实地调查的有546处,可见工作量之繁重。通过调查,作者发现了不少新的线索,也发现了过去调查成果中存在的偏差或错误。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有的省区市长期以来没有开展关于抗战遗址的调查工作,有的遗址虽然被调查过,但受时代局限,调查者对其价值的认识缺乏客观性。本书作者的调查研究,不仅可弥补这些省区市研究之不足,而且能促进地方立法保护的完善,提高各省区市保护抗战遗址的自觉性。另外,作者贯彻全民抗战的理念,关注过去被忽视的部分与国民党军队抗战有关的遗址,从而扩大了抗战遗址的范围,也使抗战遗址的研究内容更丰富、更符合历史事实。
抗战时期,西部各省区市属于大后方。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全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力量纷纷转移至此,以各种方式坚持抗战,保家卫国。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的地位不断提升,日军的侵略行动不断升级,西部有些地区沦陷,有些地区遭到日军频繁空袭。这种状况,决定了西部地区的抗战遗址不仅与军事活动有关,还与经济和文化建设有关,其构成比其他地区更多元,也更复杂。本书的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抗战遗址分为指挥地遗址、军事设施与战场遗址、日军侵华罪行与中国人民灾难遗址、抗日英雄活动遗址与死难将士纪念碑遗址、抗日机构活动遗址、名人故居与文化活动遗址、企业与文教机构遗址、国际援华与反战机构及其人员活动遗址、抗战标语与石刻,连同后人建造的纪念设施共10个部类,一一调查,分析研究,揭示其蕴藏的意义,使西部抗战遗址的特征得以凸显。作者通过对遗址结构及其特色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大后方抗战的历史,并通过比较分析,加深人们对中国抗战历史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西部各省区市的抗战遗址进行分类整理,制成了包含919个抗战遗址的汇总表,展示了西部抗战遗址的规模。文物保护机构过去曾对一些重要的抗战遗址开展过调查,有的还确定了保护的等级,但是一直没有对抗战遗址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梳理及评估。本书的统计表弥补了西部地区抗战遗址数据和材料的空白。其主要作用在于为社会介绍抗战遗址的具体分布状况,以及各类遗址的性质、特点等信息。抗战遗址是保存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本书统计表的研制,不仅为文物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借鉴,也为城乡规划部门以及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相关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工作依据。因此,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是比较大的。
针对目前各省区市抗战遗址的现状,作者从保护与利用两个维度,分别提出了有关对策,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论提升和应用于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等,既立足于现实,也着眼于未来,既关注保护,也关注利用,既重视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本书思路开阔,观点新颖,措施具体,操作性强,体现了史学研究资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功能。作者以“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观点,如“抗战遗址的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全民参与文化保护,促进文物保护工作上升到全民参与保护层次”“旅游开发可以带动全民关注抗战文化,提升抗战文化遗址的知名度”“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收益增加为抗战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形成由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民众参与的共同保护氛围和环境”等。这些观点契合当前的文物保护政策及文化建设精神要义,给人很大启发。
为了更全面、生动地展现抗战遗址,本书将调查中获得的大量图片与文字配合,使人们在了解其历史价值的同时,形象、直观地了解这些抗战遗址的外貌。全书收录的800多幅图片,是从9位作者和数十名摄影者在西部地区11个省区市实地勘察拍摄的200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大部分遗址可以说是第一次带着历史的沧桑呈现在出版物里。这些遗址照片,帮助读者感知历史,引人深思,吸引了很多人前往遗址参观悼念。图文并茂,历史与现实交融,是这本书鲜明的特点。
据笔者所知,在十多年前,李建平研究员就与文丰义、王建平等学者开始了对广西抗战遗址的考察,于2005年考察整理广西抗战遗址90多处,编辑出版了《抗战遗踪——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图集》一书。如今,他们把研究视野由广西扩大到整个中国西部地区。2015年8月,为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庆典,他们整理出版了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田野调查集《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2016年课题结项后,他们又用了一年时间开展结项后调查,并修改完善了结项报告,目前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就是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由此可知,这些研究者和学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的科研方向,他们对抗战遗址的研究情有独钟,并长期坚持、锲而不舍。同时,这些研究者和学者还有周密的规划和明晰的工作路线,因此,依靠他们坚实的学术基础和丰硕的资料积累所形成的研究成果,特色鲜明,既有新意又有价值。
抗战遗址是历史的遗存物,是现实的教育基地,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大课堂。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六五”惨案遗址,内蒙古海拉尔的“万人坑”和凉城县田家岭惨案遗址,广西融安县鸡仔岩惨案遗址,桂林市郊区的“白骨洞”“血泪岩”等惨案遗址揭露了日军残酷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云南保山市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广西的昆仑关战役遗址、内蒙古的蜈蚣岭伏击战遗址等战场遗址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斗争场面;内蒙古阿荣旗抗联活动遗址、重庆的张自忠墓、桂林的八百壮士墓、云南的国殇墓园等和众多纪念碑凸显了民族英雄和死难烈士的高大形象和崇高精神。抗日战争苦难抗争的历史在这些遗址中沉淀,站在抗战遗址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中华民族在各条战线上与侵略者进行激烈搏杀,仿佛听到英烈在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呼叫、呐喊,仿佛感到历史的车轮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滚滚前行,自强不息、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心愿会油然而生。
抗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70多年,抗战遗址留下了中华民族无法抹掉的历史记忆。翻开《中国西部抗战遗址调查与保护利用》,人们会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生发爱国情愫,受到启迪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