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悉“概括”,决胜高考

2018-05-21孙双武

求学·文科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关键句概括

孙双武

近年来,在历史高考试题中,考查概括能力的试题逐年增多,因此,考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提升概括能力,需要掌握以下秘诀。

一、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洞悉解题原理

历史概括能力是在深入理解历史材料的基础上,用简洁、准确的文字把历史材料的核心内涵表达出来的一种思维能力。概括,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站在更高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表达的角度来说,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接到直接、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及表达的过程。

二、明晰概括分类,追求解题水准

历史概括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初级概括是指对具体事物和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并初步归类的语言运用及表达的过程;而高级概括则是指概括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考生要提高历史概括类型试题的得分率,就必须达到高级概括的水准。

三、灵活运用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解答高考历史概括类型试题,要求考生学会舍弃材料信息的表象(现象),保留本质,综合提炼重要信息;透过表象(现象)发现本质,再将表象(现象)性的材料信息转化为本质性的结论;保留材料信息中核心的、主干的内容,舍弃次要的、非主干的内容。

1.提取关键词、关键句法: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关键句,完成“概括”。

【例1】材料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经济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题目: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发生的主要变化。

【解析】这道题的材料主要叙述了明清农业产量、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手工业、社会贫富分化等方面的内容。解题时,先划分材料的层次,再从材料中的“产量的增加”“人口急剧增长”“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经营”“贫富两极分化現象更加突出”“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等关键词或关键句里提炼出“主要变化”的信息。

【参考答案】农业生产超过以前;人口与粮食产量均有较快增长;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产品商品化、商业性经营程度提高;手工业、契约性雇佣关系快速发展,社会分化明显。

2.整合关键词、关键句法:根据材料提取关键词、关键句,整合成符合题意的答案,完成“概括”。

【例2】材料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国际条约集》等

题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发展的特点。

【解析】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要根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即联系教材)来答题。整合材料中“建设性伙伴关系”“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 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等关键词和关键句,联系所学过的我国外交特点“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结伴而不结盟”“建立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等知识,就可以概括出“中俄关系发展的特点”来。

【参考答案】结伴而不结盟;长期友好,渐进发展;以条约和法律来保障两国的关系。

3.要素、“句核”提取法:将材料的核心要素、材料的核心句子直接提取出来,整合为答案。

【例3】材料

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康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来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来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来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摘编自《一战:战争缘起与战争责任》

题目: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

【解析】上述材料的要素和“句核”是:一战的战争责任认定。作者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那么,我们可以从一战的“时代背景”“国际政治格局”和“人为因素”三个层面,并结合“两大集团”来提取答案。

【参考答案】战争的爆发应从时代背景、政治格局、人为因素等多方面考虑;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间为了各自利益,缺乏妥协,导致战争迅速爆发。

4.句意、段意合并法:把材料的句意、段落间相同的信息合并,最后形成“概括”式的答案。

【例4】材料

胡林翼,1812年生,字贶生,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当他初任湖北巡抚时,正值武汉两次失陷、湖北大半沦没于太平军,可谓库储一空,百物荡然。然而胡林翼通过改潜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在当时东南诸省中仅次于江苏和浙江。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训。其实除养兵外,这些钱有的用来“分援邻省,规画江淮”,有的则作为备用之银,“为养士及假归来依之营官、哨官起见”。后者尤值得一提,胡林翼对于属下将士十分爱护,经常予以资助。在任贵州知府时,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沉发起义。胡林翼文武双全,且能诗能文,主张“用兵不如用民”,“用兵”只能治标,收一时之功,“用民”才是治本,享长久安定。胡林翼在贵州安顺知府任上,立志安定一方。他经常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

——《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

题目:根据材料,概括胡林翼的执政措施。

【解析】材料中的“改潜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 “分援邻省,规画江淮”“养兵”“军费”等信息,都是叙述胡林翼在发展经济和商务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发展经济,筹集军费;材料中的“沦没于太平军”“为养士及假归来依之营官、哨官起见”“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沉发起义”“用兵不如用民”“摸民情探匪情”等信息,都是叙述胡林翼训练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剿灭匪患等方面的举措;由以上提取的信息,合并句意、段意,整合出题中“概括”式的答案来。

【参考答案】措施:整顿商务,排摸民情,发展经济,筹集军费;训练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剿灭匪患。

5.揭示、突出重心法:将材料中每一层次、段落中的信息,逐层、逐段突出重心,然后再逐层、逐段概括出答案来。

【例5】

材料一

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做过人口普查。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意见。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

——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

题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一题第一问要求概括“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其独立性更加明显……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说明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根据材料一中“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说明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根据材料一中“隋唐时期……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说明监察体系完整而连续。

第二问要求概括“作用”,根据材料一中“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知识,说明古代监察官制度保证了监察制度的正常运行;根据材料一中“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说明古代监察官制度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实效性;根据材料一中“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说明古代监察官制度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结合所学监察制度的知识可知,主要监察对象为官员,说明古代监察官制度有利于吏治清明。

第二题第一问要求比较“不同”,根据材料二中“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说明古罗马监察官由选举产生;根据材料二中“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尽管后来在龐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说明古罗马监察官权力逐步削弱、缺少持续性的特点。

第二问要求回答“原因”,结合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不同政体,得出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体制,古罗马是民主共和制的结论。

【参考答案】

(1)特点:监察权力具有独立性;监察官员依附于皇权;监察体系完整而连续。

作用:保证了监察制度的正常运行;提高了监察机构的实效性;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有利于吏治清明。

(2)不同:古罗马监察官由选举产生;古罗马监察官权力逐步削弱;缺少持续性。

原因: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体制,古罗马是民主共和制。

综上所述,历史高考概括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概括的语言是抽象的、直白的、综合的、正面的、体现本质的,而不是具体的、形象的、含蓄的、侧面的;要求考生概括的历史信息是全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要求考生概括的逻辑清晰,结论层次高。如此,考生方能在高考中夺取高分。

猜你喜欢

关键句概括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整合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诗意型材料作文解题导引
新课改下提高学生政治科学习效率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