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银行营收持续负增长

2018-05-21刘链

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利息收入净收入息差

刘链

4月27日,中国银行公布2018年一季报。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银行2018年一季度实现该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490亿元,同比增长5.14%。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0.16万亿元,比2017年年末增长3.6%。负债总额、股东权益分别为18.58万亿元、1.58万亿元,比2017年年末分别增长3.8%、0.4%。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为1.05%,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3.92%,净息差为1.85%。

一季度,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31.75%,成本收入比(中国内地监管口径)为26.21%。资本充足率为13.87%。

根据中国银行方面的介绍,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机构的本外币贷款余额占比达72.44%,比年初提升0.25个百分点。绿色信贷余额7528亿元,比年初增加256亿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3月末,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6亿元,较2017年年末增加1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3%,较2017年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68.10%。累计化解不良资产455亿元,同比多化解90亿元。

值得市场注意的是,一季度,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60.15亿元,同比下降2.54%。而根据3月发布的2017年年报,中国银行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837.61亿元,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从2017年到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营业收入仍处在下滑趋势中。

净利息收入高增长

数据显示,中国银行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4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4%。与其他多数银行纷纷转型零售业务有所不同,中国银行在业务方向上却逐渐转向利差收入,与同业相比,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

最近几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加上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的逐渐加大,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各商业银行纷纷向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型,增加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并把中间业务、非息收入等提升到未来加强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位置。

不过,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数据显示,从2017年开始到2018年一季度,国有四大行的非息收入大幅度下滑,利差收入却开始提升,尤其是中国银行的非息收入下滑幅度最大,并且导致营业收入的负增长,在国有四大行甚至整个银行业的表现均非常显眼,中国银行转型的窘境由此可见一斑。

受其他非息收入的拖累,中国银行一季度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PPOP)增速有所下滑,但归母净利润增速却有所回升。2017年一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营业收入、拨备前利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1%、-6.9、-3.0%、-0.6%、-1.8%,10.2%、-6.8%、-2.7%、-0.1%、-4.3%,0.1%、11.5%、7.9%、4.8%、5.0%。

在2018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曾表示,“净利息收入两位数的增长在一年前是无法预计的,这也是2017年中国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亮点——因为净利息收入占整个收入的70%左右。”尽管在预期之外,但2017年中国银行的经营重点实际上已经由此前的偏向非息收入逐渐转向倚重利差收入。

从中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来看,2017年全年的净息差为1.84%,比2016年提高了1BP,考虑到营改增等不可比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净息差提高了5BP。作为一个近20万亿元资产的国有大银行,5BP的增长对收入和利润额的影响不可小觑,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根据张青松的解释,中国银行2017年息差之所以出现改善,得益于市场利率的上涨。一方面,人民币市场利率的稳步上升,带动市场化定价的资产收益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推升境外资产收益率,境外机构息差同比提升13BP。另一方面,存款活期化优化了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人民币活期存款平均余额占比上升2.50个百分点,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则上升1.79个百分点。

不过,2017年以来,随着金融监管的日趋严格,各银行都开始争抢客户存款,负债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近期随着大额存单利率的大幅上调,这对银行的利差收入的增长形成很大的威胁。张青松认为,作为四大国有行的中国银行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加强对存款成本的控制。未来中国银行将加强内部管理,努力维持当前净息差稳中向好的趋势。

一季度,虽然中国银行净息差环比2017年提升1BP至1.85%(日均余额口径),但当前仍难言企稳。压力主要来自负债端成本的抬升,在2017年四季度环比提升4BP的基础上,2018年一季度计息负债成本率环比继续提升3BP至1.79%。总体来看,2018年,中国银行负债端成本上行速度已趋缓,预计贷款续定价和多配债券将牵引息差企稳回升和边际改善。

负债端成本稳定

拆分中国银行2018年一季度业绩增长可知,规模、息差、拨备正向贡献业绩;而非息、成本、税收则是负向贡献。从业绩边际变化的角度来看,在正向贡献因子中,规模的贡献程度逐渐减弱,息差、拨备的贡献程度则有所提升;而在负向贡献因子中,非息负向贡献力度逐渐增强,成本、税收则转为负向贡献因素。

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 9)》(I9)的影響,息差及生息资产收益率不可比,由此判断2018年负债端成本管控更为重要,中国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环比上升3BP,上升幅度不算大。中泰证券测算的未剔除“I9”影响时点的净息差仅供参考,即2018年一季度环比下行3BP,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下行1BP。

从资产端来看,中国银行一季度的贷款增速不算高,且同业资产配置较多。一季度,中国银行总生息资产环比增长3.4%,其中,贷款环比增长2.2%,债券投资环比增长3.65%,规模增速基本都维持在个位数。

另一方面,受流动性的影响,一季度,中国银行同业资产配置较多,环比增长25%,相比于上述资产规模增速,同业资产增速较高。

从结构变动来看,中国银行贷款占比略有下降,债券投资占比稳定,同业占比上升。贷款占比总生息资产的比例环比下降 0.69个百分点至57.5%,同业资产占比提升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

从负债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一季度核心负债规模增长,且存款增速较高,环比增长5.1%。同业负债有所压降,或受益于临时准备金动用替换高息负债。通过细项数据拆分来看,主要是拆入资金、卖出回购缩减,环比分别减少15%和75%。从结构变动来看,中国银行存款占比提升1.2个百分点至81%,而高占比存款为息差稳定的基石。

受上年一次性收入和估值波动的影响,中国银行一季度净非息收入增速下滑,同比下降-23.8%,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35%,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净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0.1%,在监管日趋严格、服务让费成为导向的情况下,中国银行连续五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实属不易。

此外,一季度,中国银行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65.8%,一方面是受到估值波动的影响,汇兑损益下降较快;另外,2017年一季度出售集友银行产生一次性收入导致净其他非息收入的高基数,剔除该项因素的影响后,中国银行净其他非息收入同比下降50.9%,净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4.4%。

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一季报的亮点在于:首先,存款增长强劲,环比增长5.1%,占比提升1.2%至81%;其次,负债端成本保持稳定,计息负债成本率环比小幅上行3BP;第三,手续费连续五个季度同比正向增长。一季报的不足则在于:首先,收入增速相对较弱:剔除出售银行因素的影响,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1%;其次,费用增长较快,同比增长5.6%。

此外,中国银行不良拐点隐现也值得重点关注。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结束2017年下半年以来的上升趨势,环比下降2BP,这要归因于核销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考虑I9影响后的不良核销转出率环比提升26个百分点至74%。不过,I9的实施使得拨备覆盖率上升约19个百分点,因此,中国银行在加大核销力度的同时仍显著减小了拨备计提力度,使得一季度资产减值损失同比下降30%,实现拨备反哺利润。

营收负增长之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有四大行中,中国银行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持续负增长的银行。年报显示,工商银行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7265.02亿元,同比增长7.5%;农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370.41亿元,同比增长6.13%;建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216.59亿元,同比增长2.74%。与其他3家国有大行相比,中国银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837.61亿元,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

再来看2018年一季度的数据,工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971.98亿元,同比增长4.05%。其中,利息净收入1370.12亿元,同比增长12.33%;年化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上升0.18个百分点至2.30%;非利息收入601.86亿元,同比下降10.91%,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60%。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增长3.31%,成本收入比为19.18%。

建设银行实现经营收入约1649.18亿元,同比增长3.70%;其中,利息净收入1226.82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14.74%;净利差为2.22%,净利息收益率为2.35%,分别较2017年同期上升0.21和0.22个百分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79.31亿元,较2017年同期下降2.16%。该行解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降的原因是,积极响应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政策,继续对客户采取减费让利的措施,部分产品收入同比下降。

农业银行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72.38亿元,同比增长5.19%;利息净收入1174.81亿元,同比上升13.8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33.86亿元,同比下降8.19%;业务及管理费390.81亿元,同比上升1.75%。

而中国银行一季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260.15亿元,同比下降2.54%。由此可见,从2017年到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营业收入始终在下滑,且下滑趋势仍在加速。

作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中国银行的经营业绩备受国内外关注,而作为利润来源的营业收入的增减,从根本上影响着净利润的增减,也必将对银行未来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银行营业收入的持续下滑,必然会引起投资者的足够重视。

具体来看,一季度,中国银行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860.51亿元,同比增长74.43亿元,增长9.47%;实现非利息收入399.64亿元,同比减少107.23亿元,下降21.16%。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1.71%,同比下降7.49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利息收入下降过快。尽管其利息收入增幅在四大行中是最小的,但是其非息收入下降却是最多的,而且非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大幅下滑,目前只占整个营业收入的30%左右。

实际上,中国银行营业收入的下滑,早在2017年就已经有所显现。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中国银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358亿元、4720亿元、4084亿元和3041亿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3.48%、-0.12%、5.76%、-1.35%。

由此可见,中国银行营业收入从2017年前三季度就开始显露下滑迹象。虽然建设银行前三季度也有小幅下滑,但在四季度又得益于赶超,导致2017年全年实现正增长。

而中国银行的表现则正好相反,不但没有在四季度实现赶超,反而是非利息收入在2017年出现了较大的降幅。数据显示,中国银行2017年非利息收入为1453.72亿元,同比下降19.06%;非利息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36.72%降至2017年的29.98%。

实际上,中国银行2017年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还是增长的,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886.91亿元,同比增长0.27亿元,增速为0.03%,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18.35%。2017年,中国银行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收入561.98亿元,同比减少327.20亿元,下降36.80%。主要的影响因素有:首先,2016年完成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的出售,相应确认投资处置收益;其次,2017年,中国银行确认的金融投资净收益同比有所减少。

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的情形仍未有大的改观,虽然手续费等收入的下降影响营业收入增速,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投资收益的大幅下滑。中国银行一季度投资收益为21.34亿元,而2017年一季度为44.86亿元,降幅高达52.43%,中国银行对此的解释是出售子公司的影响。

据此分析,中国银行投资收益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主要是处置集友银行有限公司以及中银投资的若干子公司产生的收益,而2016年主要是处置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产生的收益。

另一个原因则是汇兑损益,汇兑损益主要包括外币货币性资产和负债折算产生的损益,以及外汇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18年一季度,中国银行汇兑损益为29.14亿元,2017年同期为60.67亿元,降幅高达148.03%,中国银行解释的主要原因是汇兑及汇率产品净收益减少。

当然,成本收入比的上升也是影响营业收入增长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银行一季度单季年化成本收入比同比上升2%至28.27%,业务及管理费增速同比增长5.6%,业务拓展和经营难度有所增大。

猜你喜欢

利息收入净收入息差
P2P网贷对银行信贷利息多重效应分析
广西JG集团绩效考核现状及评析
新时代下财税体制改革对金融企业的影响
企业间资金往来的涉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