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取料机(斗轮机)防撞控制系统研究
2018-05-21王铁柱
王铁柱
(大连天重散装机械安装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0)
堆取料机又叫做斗轮堆取料机,具有堆料和取料功能,是一种高效率连续装卸散料的大型机械设备。堆取料机广泛用于大型散货港口、火力发电厂的储煤场、大型土方工程工地、大型钢铁公司的矿石煤炭原料场、大型焦化厂、大型水泥厂、轻工化工等部门的储料场,进行挖取堆放煤炭、矿石、砂石、焦炭、食盐等物料。堆取料机是由斗轮挖掘机演变而来,可与卸车机、皮带输送机、装船机组成储料场运输机械化系统,因其作业效率高,所以成为现代化工业大宗散状物料连续装卸的高效设备,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1 设备常见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堆取料机都是单台布置在一条轨道上操作运行的,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及提高土地、料场使用率方面考虑,在同一条轨道上部置两台堆取料机设备,这样即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可以提高使用效率。但上述使用方法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前后两台设备运行时易发生两车相撞事故;二是后车在悬臂回转时易与前车尾车部分发生相撞事故;三是夜间作业时受照明及视线限制等原因易发生两车相撞事故。因此,为了确保两台斗轮堆取料机同时运行(或者一台设备检修状态)时,两台大型设备间不发生因为距离不够而造成碰撞、设备损坏事故,特加装斗轮机防碰撞保护控制系统。
堆取料机料场距离较长、轨道不平、粉尘较大,在不断往返运行中编码器存在累计误差,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误差增加,并且两机位置要时时传入中控P蕴C进行比对计算,如一台编码器出现故障,此系统即失效。同样较长距离下整轨道的不平整、较大粉尘和阳光都对激光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上述问题我们试验过编码器及激光等方法解决,但受限于轨道不平、粉尘较大、维护能力受限及维护的及时性,在使用上均不是十分理想。
2 防撞保护工作原理
分别在两台堆取料机的前车尾车上加装一台雷达用来检测后车,同时在后车的门座架下加装一台雷达用来检测前车(雷达要分别安装在堆取料机两侧不可以同侧)。工作电源为24V直流电源,分别取自各就地控制柜内的24V直流电源模块,24V直流电源模块电源又取自各就地电源柜内交流220V电源。(如图1所示)
当两车距离>蕴1和<蕴2之间,设定雷达输出报警信号(输出1对无源接点)提示操作人员注意两车安全,这两台堆取料机工作不受任何影响。
当两车距离在<蕴1时,设定雷达输出故障信号两车停止运行,同进报警信号持续输出提示操作人员停止走行操作的警音报警(增加输出1对无源接点),司机室操作人员向相反方向操作设备才能正常运行,当两车距离>蕴1时才能前后无故障运行。
为了提高料场使用效率,需要取或堆料场的两车距离<蕴1时,且两台设备需要跨过雷达保护运行,这时需要在触摸屏或操作台上做一个跨接信号,短接雷达保护信号,同时需要在堆取料机的前车尾车上加装一根两米长检测档铁,并在档铁前端安装一只接近开关,在后车加装一根两米长档铁;同理在堆取料机的前车尾车上加装一根两米长检测档铁,在后车加装一根两米长档铁,并且在档铁前端安装一只接近开关(近距离机械保护)。
当前车堆料或取料时,后车悬臂保持左右回转角度大于或等于九十度,当前车后退至接近开关触发信号时,堆取料机停止后退。相反后车堆料或取料时前车悬臂保持回转零度位置,当后车前进到接近开关时触发信号,堆取料机停止前进(在两机间通过中控信号实现上述功能联锁)。
上面情况很少遇见,如果确实需要两台设备间距小于蕴1距离运行时,可以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如下:首先,现场委派专人进行监护,用对讲机相互联系;其次,通过斗轮机上加装的近距离机械档铁防撞装置,防止运行设备超越位置行驶,起到定位作用。此项工作完成后,立即投入防撞保护运行,严禁无防撞保护运行。
图1 堆取料机运行轨道系统图
另外,还需要注意两点:首先,防撞保护必须投入运行,严禁无防撞保护运行;其次,防撞保护每月必须至少现场实际试验一次,验证保护动作正确性,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确保保护完好。
3 系统使用优点
检测较大的物体,这样可漏掉小的物体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信号准确率高;对运动设备及静止设备均能做出准确检测;宽温度工作泛围对南北方均适合;模拟量开关量均可输出,方便调试人员使用;料场利用率较高。
4 结语
在现代化工业的散货装卸作业中,堆取料机是生产过程中流水作业运输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设备的机构分析和设备常见故障的研究,经上述设计改造后,切实提高了堆取料机等设备的使用效率,保障防撞系统运行平稳,大大减少维护量,同时也提高了技术人员的日常设备维护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定贵.斗轮机的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J].华中电力,2010,(3):21-22.
[2]闫军.火电厂斗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
[3]张振义.斗轮机的全功能尾车技术改造[A].全国火电100MW级机组技术协作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