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中的语气副词研究

2018-05-21张志远赵志刚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古汉语语气副词

张志远 赵志刚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老子为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也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老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它的成书时间学术界一般公认为战国中期之前,该书的语言反映了先秦汉语的面貌。就笔者所及,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关于《老子》语法问题的研究论著问世,也有很多对先秦语气副词研究的文章,但尚无论著对《老子》的语气副词系统做出全面研究。

本文以传世本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楼宇烈校释本)为底本,深入挖掘该书语气副词的特点,详细描述出该书语气副词的整体面貌,从而为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研究提供一个历史参照。

一、语气副词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语气副词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下面我们就学界关于“语气副词”的定义、范围、再分类以及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研究做一梳理。

首先,关于语气副词的定义。黎锦熙所著《新著国语文法》(1924)中将语气副词被纳入到“性态副词”的研究范畴,为王力第一次提出“语气副词”概念奠定了基础。

其次,以王力(1985)、李泉(1996)、张谊生(2000)、齐春红(2006)为代表的学者从语法功能和意义出发来界定语气副词。

最后,以郭新雨(2003)为代表的学者从符号学和逻辑学的角度给语气副词下定义。郭新雨认为:“语气副词就是用在话语中,表明说话者对话语真值评判的副词,是说话人在话语中留下的‘主观印记’”。

因为语气副词是属于副词的次类,所以我们认为从语法功能和意义出发给语气副词下定义比较合适,也是当前学界比较普遍的做法。

对于语气副词的再分类研究主要有黎锦熙(1924)、王力(1943)、太田辰夫(1958)、李泉(1996)、张谊生(2000)、史金生(2002)、齐春红(2006)等。

黎锦熙将其分为10类:表真确、表趋势、表归着、表势效、表样式(重在事物方面);表决定、表发动、表侥幸、表相反、表不变(重在心理方面)。

王力将其分为8类:诧异、不满、轻说、顿挫、重说、辩驳、慷慨、反诘。

太田辰夫将其分为9类:真确、趋势、归结、决定、发动、侥幸、相反、仅差、推测。

李泉将其分为5类:反问、估量、肯定、侥幸、转折。

张谊生将其分为14类:传信范畴——断言、释因、推测、总结;情态范畴——强调、婉转、深究、比附、意外、侥幸、逆转、契合、意愿、将就。

史金生将其分为11类:知识类——(1)肯定类:证实、推断、指明;(2)推断类:或然、必然。义务类——(1)情感类:感叹、疑问;(2)意志类:意愿、指令;(3)评价类:特点、关系。

齐春红将其分为12类:主观惑量、主观估量、相对主观大量、主观大量(归结、领悟、料定、否向、一般的推断类、异态类、侥幸类、契合类、意志类)。

对于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研究系统性研究只有谷峰(2010),其他研究大多比较零散。或存在于古书虚词解释的著作:吕叔湘(1965),裴学海(1954),杨树达(1954),何乐士(1979),韩峥嵘(1983),楚永安(1986),谢纪锋(1992)。或存在于古汉语教科书:王力(1962),郭锡良(1982),解惠全(1992),殷国光(2003),洪波编(2005),胡安顺、郭芹纳(2007)。或存在于上古汉语描写语法或汉语史通论性著作:杨伯峻、何乐士(1992),向熹(1993),李佐丰(2004)。

本文采用谷峰(2010)对语气副词的界定和分类。谷峰(2010)认为语气(Modality)是语句中表示言说主观性(Subjectivity of utterance)的部分(既包括说话者对昙花内容的态度,也包括说话者对听者的态度),但是不包括时体、语态、位移指示、词序、语体风格等。谷峰(2010)将先秦汉语语气副词分为评价、认识、说话者取向、社交直指四大类,又将这四大类分为反预期(评价)、确认、推断、揣测、反诘(认识)、希望、请求(说话者取向)、谦敬(社交直指)等8小类。

二、《老子》中语气副词研究

据我们考察《老子》的语料中,语气副词的使用情况见表1。有“必”“诚”“固”“或”“恐”“岂”“其”共7个,总计出现31次。

语气类型 语气意义 词例评价 反预期 0个确认 诚 1、固 1、推断 必13、揣测 或 7、恐 6、反诘 岂 1,其 2,说话者取向(Speaker-oriented)认识希望 0个请求 0个社交直指(Social deictic) 谦敬 0个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语气副词集中在认识类语气副词中,其中小类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必”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老子》语气副词使用总次数的42%。

1、推断类语气副词:“必”

“必”在《老子》中共出现13次,在句中做状语。表示必定性的推断语气,可译作“一定”或“一定要”。

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此二句在帛书和竹简本中无)

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

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36章)

③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章)(世传本中无“必”)

④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

⑤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章)(帛书中为“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⑥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63章)

⑦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66章)(竹简本前两句为: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无“必”字。)

⑧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79章)

在句法上,①⑤⑧句,“必”+动词,做状语,动词谓语都带有宾语,共3次。②句中“必”+语气副词“固”(同“姑”,姑且、暂且)前,做句首状语,后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一共出现4次。③⑦句“必”+介词“以”,统领全句,在句首做状语。④⑥句,“必”+形容词,做状语,共4次。综上所述,《老子》语气副词“必”多出现在动词、语气副词、介词、形容词之前作状语;而且以上8例,“必”均出现在陈述句中,这与《老子》的语言特点有关,《老子》更多的是书面哲理语言,陈述句较多。

在语用上,《老子》的语气副词“必”8个例句皆没有显性主语。在以上的8个例句中,①③④⑤⑥⑧表必然,②⑦表必要。这可以说明,《老子》的语气副词“必”只有“表必然”和“表必要”两种用法,而且多表必然。这与《老子》的哲理性语言特点有关。这些语句中的语气副词“必”起强调的作用,突出了老子的“微明”思想,即“事物变化中的否定和向对立面转化的性质。”(兰喜并,135))①⑤两句在帛书中没有语气副词“必”,表明该语气副词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加上的,从而使前后的逻辑性更为突出。⑦句在帛书本和世传本中都有“必”字,而竹简本则无此字。因此,在理解该句时,竹简本多作“因果关系”处理(即因为以言下之,所以民在上),而帛书本和世传本因多了一个语气副词,那么常将该句理解为一个“条件句”(即如果想在民之上,必须以言下之)。

2、确认类语气副词:“诚”“固”

“诚”“固”这类语气副词表示说话者主观上对命题为真的认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确实、真的”(魏培泉,1999;谢佳玲,2006)

“诚”在《老子》中共出现1次。作状语,用于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①诚全而归之。(22章)

谷峰(2010)认为先秦汉语所有的“诚”都处在主谓之间。但是本例中却在句首,并没有显性主语。

“固”:“固”做语气副词时,表示“本来如此”,《老子》中语气副词“固”共出现1次。例如:

②人之迷,其日固久。(58章)

例②中,“固”置于形容词谓语之前,名词主语“日”之后,共1次。

3、揣测类语气副词:“或”“恐”

“或”,作语气副词时,表示一种不确定性,可译为“或许”“也许”。《老子》中语气副词“或”共出现7次。例如:

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4章)

②湛兮,似或存。(4章)

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4章)

④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24章)

⑤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处。(31章)

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73章)

在句法上,例①用在否定副词“不”之前,例⑥用在形容词前做状语,例②③④⑤⑥“或”都在动词前做状语。以上6个例子皆为陈述句,这也和《老子》哲理性的语言特点相关。

在语用上,③④⑤有显性主语,①②⑥没有显性主语。而且这6个例子均推测结果。谷峰(2010)先秦汉语副词“或者”既可以推测原因也可以推测结果。谷峰(2010)认为先秦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的可能性等级是“其、将<意、意者<且、或者<其诸、得无<无乃、庶、庶几<殆”。“或者”的可能性等级处于中间,《老子》用“或”表示揣测,可能性句中,符合《老子》哲理、辩证的语言特点。

“恐”,语气副词“恐”表示一种对未然事件的推测,表示“难免会”“恐怕会”之意。《老子》中表推测语气的“恐”共出现6次。皆做状语。例如:

①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

将恐歇;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39章)

在句法上,这6个“恐”都在“将”之后,表示未然事件,后接单音节动词做状语。

在语用上,这6个“恐”都有显性主语。而且表示不好的事情可能发生的可能性等级比较高,谷峰(2010)对先秦语气副词的研究并未包括“恐”。

4、反诘类语气副词:“岂”“其”

“岂”是《老子》中反诘类语气副,用在反问句中,在语用上表示强烈的反问、质疑,可以译为“难道是”,仅有1例。

①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22章)

“其”是《老子》中反诘类语气副,用在反问句中,在语用上表示加强反问语气,可以译为“不就是”,仅有2例。

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5章)

②之道,其犹张弓与?(77章)

三、《老子》中语气副词与上古汉语语气副词对比

谷峰(2010)将先秦汉语语气副词分为评价、认识、说话者取向、社交直指四大类,又将这四大类分为反预期(评价)、确认、推断、揣测、反诘(认识)、希望、请求(说话者取向)、谦敬(社交直指)等8小类。见表2:

语气类型 语气意义 词例评价 反预期 曾、宁、一、乃认识 确认 允、展、谌、询、孔、信、诚、果、方、正、适、乃、即推断 必、固、断、决、要说话者取向(Speaker-oriented)希望 尚、其、式、苟、庶、庶几请求 尚、其、式、殆、请、姑社交直指(Social deictic) 谦敬 辱、惠、昭、幸(而)、不幸敢、窃、愚、敬、谨、请其、将、且、殆、庶、庶几、意、意者、或者、其诸、得无(得毋、得微)、无乃(毋乃)反诘 岂、其、庸、渠、宁揣测

《老子》的语气副词(见表 1)有“必”“诚”“固”“或”“恐”“岂”“其”共7个,总计出现31次。《老子》的语气副词集中在认识类语气副词中,这和《老子》一书属于哲学著作,与认识论密切相关。其中小类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必”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老子》语气副词使用总次数的42%。

其中谷峰(2010)揣测类语气副词并未包含《老子》的语气副词“恐”,而谷峰(2010)揣测类语气副词有“或者”,《老子》的语气副词是“或”。这与谷峰(2010)的研究使用的语料有关,该研究使用的语料多先秦汉语口语性强的语料,包括20种传世文献和4种出土文献,但没有包括《老子》。《老子》语气副词的研究可以为该研究提供补充。

综上所述,《老子》语气副词在数量上比较少,只有7个,出现频率31次。而且比较集中在认识类语气副词,表确认的有“诚”“固”,表推断的有“必”,表揣测的有“或”“恐”,表反诘的有“岂”“其”,其中小类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必”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老子》语气副词使用总次数的42%。

结语

《老子》的语气副词书面语性比较强,而且语言的主观性除了反诘类语气副词外,大多数位于比较句中。《老子》语气副词“必”多表“必然”,却没有显性主语。《老子》语气副词“诚”在句首,并没有显性主语。谷峰(2010)揣测类语气副词并未包含《老子》的语气副词“恐”,而谷峰(2010)揣测类语气副词有“或者”,《老子》的语气副词与之相对应的是“或”。从这一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文本在语气副词的使用上存在自己的特色,而当前关于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老子》文本中独特的语料,希望本篇能抛砖引玉,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24.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李泉.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5]张谊生.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

[6]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博士论文,2006.

[7]郭新雨.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8.

[9]杨荣祥.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特征描写[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10]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

[12]谷峰.汉语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12,(4).

[13]吕叔湘.徐仲华 文言虚字例解[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5.

[14]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5]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6]何乐士.《左转》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7]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8]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19]谢纪锋编.虚词祜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20]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国书局,1962.

[21]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22]解惠全主编.古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3]殷国光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4]洪波主编.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胡安顺,郭芹纳编.古代汉语: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6]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7]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猜你喜欢

古汉语语气副词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