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实践中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2018-05-21周金霞秦晓鹏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工科应用型校企

王 兴,周金霞,秦晓鹏2

(1.安徽三联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广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新工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改变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成为当前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在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内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外部创造多主体协调育人,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发展现状

安徽三联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2011年开始面向省级范围招生,目前该专业常年在校生近千人,其中超过24%进入实习岗位。作为民办本科院校,我院制定了中长期规划目标,致力把如何提升机械工程专业的生命力、满足规模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现状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几年,安徽三联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加强理论教学体系建设的同时重视实验实践环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的研究基础

本专业建设小组通过多方协同合作的方式,依托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合肥广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制绘4.0”平台等,共同探索新经济时代下,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起到关键支撑的新工科育才新理念和新模式。

本专业建设小组已与安徽省应用型高校联盟、“制绘4.0”平台管理层等就各方利益目标的达成进行多轮深层次的交流,各合作方以及企业也希望学校能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所需的机械专业人才,并且可为学校实习实训提供稳定的源于市场一线的设计任务。一方面可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另外一方面,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有偿劳动报酬,有益于专业技能价值和学生自身价值实现。

在加工制造众包服务方面,本专业建设小组以积极探索新工科育才模式为出发点,同时通过共享经济的合作模式,将学校闲置的或者利用率不高的机加工设备结合“制绘4.0”平台等合作企业需求形成一定的生产力,为学校形成新工科实习基地的同时,还能为学院创造经济效益,反哺学校用于壮大自身师资团队建设。

三、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1600多所高等学校中大多数开办了机械类专业,每年产出毕业生数十万,但企业并没有因此获得满足感。通过对企业方面的反馈进行分析,“不满足”包括两层原因:首先是数量上的缺口,其次是质量上缺口。

本专业建设小组通过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将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即时植入企业实际设计与生产制造环节。一方面,形成并不断改进和优化新工科育才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新工科育才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科人才。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1)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新知识不能在短期内进行实践验证,大多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分和结业证书。学生毕业后,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基本忘却或者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生疏。因此,如何将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快速无缝对接将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与机械专业相吻合的实习机会和平台严重匮乏,适合大学生在校阶段可随时随地参与实习的机会几乎为零。因此,如何通过政校企多方合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灵活、便捷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平台和实习机会,是该项目组与政、行企业共同联合解决的新问题。

(3)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优秀师资团队,根本原因主要是我们不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因此,通过多方协同的方式,与地方政府、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在师资团队、在校学生及实习车间生产设备等方面,共同探讨基于共享经济新模式下的“产学研用”合作方案亦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多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思路

从国内外协同创新的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互相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就目前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层面效果较好,但在我市涉及到政府、各行业与学校企业多方联动协同培养本科人才这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虽然协同创新思想已融入到高校顶层设计中,但全校范围内多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没有全面树立,校内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不能相互支撑,很多学科与专业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但没有找准交叉研究的切入点;学校与校外优质资源群体没有形成协同创新、共同育人的合力;校内理论课、实践课课程体系设置与校外培训、实习、实践内容脱轨;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有交叉,但还没有系统化;产业经济没有导入院校,行业跟进严重滞后;师资队伍建设只停留在学校内部层面且缓慢,不够科学化、规范化。

目前,合肥市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急需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为适应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积极摸索多方协同培养人才。为了破解合作育人的难题,成立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组建行业、区工作委员会以及教育集团,构建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实训与培训中心以及科研与技术服务中心,形成三个层次的政校企协同体系,推动合作育人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图1)。

图1 三个层级的政校企协同体系图

(1)将原有的专业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岗前培训相结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在专业理论教学后端植入实习实训岗前培训,重点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图软件学习等相关课程的调整。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应从最基础且与专业实践最先接触的专业知识作为重点教学点,如机械制图过程中的视图、尺寸标注、工程图纸拆图等;关于机械制图软件教学,将会把实用性较强的功能模块应用作为重点教学方向,通过从最基本的教学和实践着手,很容易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开好头。

(2)改变原有的学分考核方式、方法,由原来的理论考核向实践考核转型。可通过对合作企业形成的服务能力,包括图纸出图效率、正确率、参与度三方面形成技能实训评价体系。另外,学院可将技能实训评价结果作为是否授予能力资质证书和学分的重要参考依据。

(3)结合“制绘 4.0”平台运用模式(图 2),将学生实习与平台设计任务需求相结合,从图2可看出,学生可作为平台注册设计师资源,专业课程老师可作为审核员的角色,一起参与到“制绘4.0”平台的设计任务分包环节。该模式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学生无需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所才能进行实践,只需根据自身的学习计划进行灵活安排即可(场景模拟:如学生李玲今天14:30至16:00中间一个半小时没有课程,也没安排其他课外活动,因此学生李玲可以登录制绘4.0平台承接工程图纸拆图标的。如李玲同学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了标的中的10张工程图纸拆图任务,假定每张图纸劳动报酬为6元,那么李玲通过在一个半小时内通过专业知识获取劳动报酬60元,标的通知“制绘4.0”平台审核,三个工作日之内李玲同学便可收到劳动报酬)。从上述场景模拟中可见,实习时间不会与教学时间相冲突,学生完全是主动的,而且非常灵活、非常便捷地参与到了社会实践中。

图2 运用模拟

(4)标准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制绘4.0”平台,借鉴众包众筹的发展思路,与我校共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特征的云制造端制造企业,“制绘4.0”平台提供业务输入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与管理,我校提供生产设备的使用权。另外,有效联合学校具有管理和生产制造能力的师资力量以及以加盟形式参与的资金方,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通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发展方式,积极承接云制造订单,将我校的机加工实习与生产制造相结合,满足我校机加工实习实训的同时还可为学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为我校设备维护和师资团队壮大提供经济保障。

(5)多方协同育人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从政府方面、行业企业方面、学校方面完善机制,构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协调并进的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多主体协同育人环境的几点思考

自2011年开始,国家逐渐重视校企、校政等方面的双向合作。为了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随之颁布。该计划的核心任务是“人才、科学、科研三位一体”,要想做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环境很重要。

(1)内部环境要主动适应。积极对接机械制造方向的产业群,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把握未来企业或者是产业升级的方向。教研室要主动做好新工科建设,在已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利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机会,适当调整专业课、通识课、创业课的门数与内容。根据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学校应该由教务处牵头相关工科二级学院打通新工科人才培养渠道,加强部门与各二级院系之间的协同。以此为人才培养基础,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政校企多方合作育人模式。只有这样,学校的思想解放了、行动跟上了,政府就会下决心推动创业实践,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在与高校创业团队的对接中能够获得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及周期,提高了企业的参与度;学生们在实践锻炼中提升了能力,得以成长,使协同育人生态环境在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多方协同共育关系中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2)面向产业融合促进新课程体系融合。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把思想陈旧、死记硬背的“水课”变成有维度、有难度的“干课”,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融合并非简单的“1+1=2”,而是在有限的大学修业年限内,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灌输到所有专业的学生中去,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学习必要的创业知识。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穿插创业实践内容,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创业环境里,实践联系理论,加快学生对相关政策法律知识的理解。只有做好这样的衔接,才能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1+1>2”。

(3)整合资源创造有利条件。质量促发展,学校的良性发展来自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就必须不断地优化内部结构,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目前,大多数学校凝聚力都不够,未能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我们一直说开放式办学,关键是视野。一定要把校企合作、多主体协同落实,走出去才能请进来。学校应主动联系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相关科技部门、劳动部门,谈需求、谈能做什么。利用好质量工程项目中专业改革试点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探索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校内或企业共建理实一体化的实践平台。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将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在重点工科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集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争取在十三五末向“智能制造学院”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施晓秋,赵燕,李校.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2]王庆环.新工科如何走出地方道路[N].光明日报,2017-07-31(009).

[3]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65.

[4]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5]梁快,胡顺仁,李双,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6):110-111.

[6]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47.

[7]牛海侠.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8):233-235.

[8]华沙,樊德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用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大学教育,2016(10):52-54.

[9]吴宏岐,李银兴,韩玉强,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6(7):20-22,28.

[10]任志涛,王建廷,张睿,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路径构建[J].大学教育,2014(10):18-19.

[11]吴向东,李彦路.多元人才需求背景下提升院校育人质量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9):110-111.

猜你喜欢

工科应用型校企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