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白雪梅法官?
2018-05-21戴朋文王爱科
本社记者 戴朋文王爱科
>> 《阳光下的法庭》剧照
一部被誉为“最专业严谨的法治题材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开播之后,凭借恢宏大气又接地气的剧情,栩栩如生血肉分明的人物形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依托国家司法体制改革这一宏大的背景,围绕清水河环境污染修复案、跨国知识产权案、陈年冤案平反三个案件展开剧情,将员额制改革、智慧法院建设、执行难等司法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难点贯穿其中,为广大观众“烹制”出丰富的法律盛宴。
纵观整个剧情,《阳光下的法庭》聚焦了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在人民法院的生动实践,重点反映了人民法院在坚持司法公正、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塑造了一批具有崇高法治理想和法治情怀的法律工作者形象。
前不久,记者走近该剧的编剧导演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巨涛,听他讲述从该剧构思之初到收官阶段台前幕后的故事,从演员群像到剧中的主角塑造,还原剧情内外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刻画法治视角下“社会生态图”
李巨涛告诉记者,《阳光下的法庭》在央视播出后,收视率一路攀升,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热捧,而且还受到影视权威人士的极大赞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这部电视剧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大气,既从高处去深思、驾驭,又从细部去把握。“对这部电视剧,不能只用一般评判标准去衡量它,而是要看到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仲呈祥说,它写出了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巨变进程,通过艺术的形式去普及“全面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法治理念,为奋斗在法治建设第一线的法官和律师们树碑立传、传神写貌,传达了公民意识当中的最重要的法治意识。考察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个国家公民的法治意识。人是各种社会关系乃至于自然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点,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靠法治。
区别于以往的法治题材剧集,《阳光下的法庭》写的是省高院的一把手,在法官序列里是真正的大法官,关注的是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最前沿的东西,比如这两年法院正在进行中的员额制改革、审判方式改革等等。
“在剧本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围绕角色的塑造,我们的想法就是要以中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为背景,拍一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而十八大以后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员额制改革,不能脱离这个去说。”李巨涛说,以员额制改革为内容的司法体制改革,加上依托互联网发展的智慧法院的建设,文书的阅档电子化,时代的进步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维都已经互联网化了。这个背景能给所有的主人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剧情构思过程中,一个想法在李巨涛心里越来越明晰:法官不是独立存在的,法官存在的意义要通过当事人、要通过律师来体现。换句话说,法庭不仅属于法官,还属于律师、属于当事人甚至还属于每一个旁听者。
于是,在剧中,细心的观众捕捉到了一句台词:如果我们要把法庭比作社会的圆心,那么公平正义就是它的半径,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是最后的那个圆。在这部剧当中,要有法官群体,同时还要有律师群体,还得有形形色色的当事人。
于是,在设置案件时,有环境污染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冤案的平反,中间还穿插着执行案件和民告官的行政案件,在这样的案件中,再把人物设置进去,一号白雪梅是二级大法官,她的同事——常务副院长、纪检组组长,执行局局长、普通法官、老法官、年轻法官等,组成了一个法院系统的人物群像,只有这样一个人物群像才能反映在整个改革大背景下,法院系统的人物图谱。
剧中设置的当事人,比较突出的就是像韩志成这样的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是遇到法律问题最多的。”李巨涛说,比如各种各样的劳动纠纷,与政府之间的纠纷,与外界各种各样的矛盾。
随着剧情的发展,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构成了一幅法治视角下的社会生态图。这幅生态图让观众发现,每一个人物,从铁面无私的法官到平凡的出租车司机,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的,依靠高度还原的生活细节、工作细节,李巨涛用这样一部戏,映射了当下社会法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看到了法官律师当事人,刻画了法制视角下的社会生态。
喜爱剧中的每一个人物
剧集收官之际,提到剧中的人物,李巨涛坦言,无关戏份儿多少,他喜爱剧中的每一个人物。
作为剧中的一号人物白雪梅,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李巨涛做了深度的分析。在全国,一共有5位女性二级大法官,但白雪梅并不仅仅是这5位女性大法官的表现,她其实是所有大法官优点的集合体。
“在播出当中,不断有人电话或者短信问我,现实生活中有白雪梅这个人物吗?我的回答是,不管现实中有没有,我们希望有,希望所有的大法官都是这样的。”李巨涛说,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我们创作者和广大观众的期待,她也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必须有的一种中坚力量,她既坚守原则不失底线,同时也有着柔软温情的一面,对同事的关怀之情,对老百姓的体恤之情;既有对理想忠贞不渝的追求,也有很多很多难以释怀的烦恼;在单位精力充沛,可回到家里面却疲劳不堪。所以在细节上,这个人物是真实的可信的。
剧中另一个人物,年轻的鹿鸣律师,很多人不太喜欢他,整天一张苦瓜脸,不属于当下剧集中常见的暖男形象,不讨人喜欢;人物设置上充满了矛盾,有很多问题,更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对生活生无可恋,对女友说分手就分手。看到最后,观众会明白这个人物一定有心理上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子?人物的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我在把握这个人物时,从头到尾都想通了。”李巨涛说,鹿鸣10岁时,父亲被判强奸罪入狱,面临如此窘境和困境,使他在面对爱情时,一定会产生难以摆脱的自卑,因为女朋友的父亲就是那个案件的公诉人。鹿鸣这个角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冤案对当事人造成的深刻影响,一个冤案足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鹿鸣的遭遇,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冤案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伤害是难以治愈的。但同时,鹿鸣又是多面性的,对公平正义充满了向往,有着作为一名律师的追求和底线。
与鹿鸣相对应,宁致远也是一位优秀律师,他也有自己坚守的底线。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在代理志成化工的案子过程中,首先选择相信韩志成没有问题,并告诫女儿,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只能报道看得见的事实,不能去臆测。这体现了他作为法律人的严谨,也体现了他维护客户利益的职业操守。这个形象被很多观众所赞赏。
法官当中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人物,这个法官叫穆国柱。剧情一开始,很多观众以为这个人物是有问题的,有可能被黑化。实际上他是面临生活的困境,妻子有病,重症肌无力,需要人照顾,而且随时会出现危险,穆国柱却并不告诉自己的领导和同事,经常请假,被人误解,矛盾实在难以调和,最终选择辞职。“但穆国柱这样一个法官,最后却离职了,通过穆国柱的离职,表达了社会现实对一个人深刻的影响,通过穆国柱的离职,更加真实地表达了法官面临的困境和法官群体的无奈”。
顺着剧情的走向,围绕形形色色的人物,《阳光下的法庭》围绕三个案件,分别聚焦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生命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权等关键问题。“法槌一敲,可能决定人的生死,可能决定群众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剧中还穿插了执行案件、省长出庭应诉的行政案件等,回应了现实生活中社会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热点。该剧还把司法改革这条线作为一条副线贯穿,目的是告诉观众,法官权力虽大,但有相应制度确保他们公正行使手中权力,比如通过司法改革实现的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通过员额制改革,确保最优秀的法官能够在审判岗位独立行使法律赋予的审判权。另外,剧中展现的建立智慧法院、阳光平台建设等过程,也契合了《阳光下的法庭》主题,即让老百姓放心,法官权力虽大,但是都在阳光之下运行,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
观剧之后,许多法官反映,这部剧高度还原了十八大之后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员额制改革、智慧法院建设、环保公益诉讼、攻克执行难、依法平等保护产权和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等。不只如此,剧中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展现也恰如其分。恰如网友观剧后留言所说:“剧中的律师形象儒雅、专业,表现了恰当的职业操守,记者追寻真相,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他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法律阳光温暖人心
“让每一个观众通过这部戏能看到依法治国的途径,能看到希望和光明。从播出的效果来看,这些目的基本实现了。”对于口碑已经爆棚的《阳光下的法庭》,李巨涛自己的评价,有些轻描淡写的味道。
但在法学界看来,该剧剧情紧贴现实生活,收获的口碑和影响非常高,特别是在司法体制改革大背景下,这部剧所蕴含的社会价值非常大。从很多搜集到的法官律师及文艺评论家的热评分析,《阳光下的法庭》收获了80%以上的赞誉。
“这部电视剧和国家大的形势,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主倡思想,和老百姓的想法产生了共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化勇的评价,与专家们的评论不谋而合。
专家们认为,《阳光下的法庭》属于司法题材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该剧没有选取常见的民事纠纷或是刑事案件,而是选择环境污染修复案开篇,这自然契合了生态环境保护是十八大以来经久不衰的热词。因为环保问题是关系到每一位公民自身利益的大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另外,知识产权案件也是近年来老百姓在生活时常能够见到的案件。
“就在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山西省洪洞县出现无良企业污染河水的新闻曝光,可以看出现实中的污染环境事件屡禁不止,仍然是新时代发展必须面对的矛盾之一。”《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说,该剧聚焦环保污染案件,超越了案件本身简单的纠纷,折射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到集约化经济增长的一个转变,还有就是从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增长,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变。
剧中通过法院宣判的形式,判定由志成化工和泰杰公司连带承担环境修复费高达2.11亿元,尤其是鼓励被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环境风险,且一年内没有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处罚,其已支付的技术改造费用可以申请在赔偿额度内抵扣,这种判决能够产生强大的宣传效果。
一些专家认为,该剧通过原告方举证、记者调查,还原了环境污染案的来龙去脉;通过审判,用法律的声音传达出这样一种信号——法治,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知识产权保护,是近年凸显的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司法课题,它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法律保护的领域。该剧倡导在创新理念的导向下,让“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共识。
剧中,东方省高院院长白雪梅的丈夫、省会大学教授杨振华的OW项目被诉侵权,是一起典型的跨国知识产权案。OW项目是杨振华和他的团队历经八年才研究成功的。在这起知识产权案中,杨振华一审胜诉,二审败诉,最后,在最高法院巡回法庭再申诉时,杨振华用自己八年的研究资料,证明了自己专利技术的合法性,最终赢得了官司。
“美国艾瑞克公司诉中国天健公司侵权案,击中了知识产权领域的核心和关键。结合当下,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中兴通讯销售元器件,这一案例更加引人思考。”《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说,该案件的选取具有很深的启示意义,就是知识产权领域的博弈,远非想象的这么简单。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很多冤错案得到纠正,成为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象征。剧中平反的张大年奸杀案,无非是近年来于英生案、聂树斌案、张辉张高平案、呼格案等众多平反案件的集中表达。最高法院政治部主任徐家新说,不仅是冤案平反,剧中选取的一些案例,实际上都是来自司法实践,它是以审理过的同类案件为原型创作的,不是三大编剧拍脑袋拍出来的。每每一起冤案被曝光或平反,都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剧中的冤案平反,甚至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剧本”。而且,法官收受贿赂等负面东西也没有回避,不同以往的“行业剧”,尽是正面歌颂,脱离客观实际。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都应当让法律充满阳光,给社会以秩序,给人心以温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说,《阳光下的法庭》里的所有案例,包括司法队伍保持一种真正的公平正义,通过张大年奸杀案的平反,得到了最好诠释。这不仅仅是迟来的正义,更是司法改革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