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定义政法杂志》系列报道之三破冰者:清风苑

2018-05-21宋韬

民主与法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清风传统媒体受众

本社实习记者 宋韬

>>《清风苑》新品发布会现场

进入大数据时代,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兴媒体所拥有的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信息更新迅速及时、受众选择性多等特点,逐渐撼动了传统媒体原本的媒体市场主体地位。近年来,“唱衰纸媒”的声音不绝于耳。

虽然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注意到,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正是由于新兴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创新发展?

而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上,《清风苑》无疑是体制内媒体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破冰人”。2018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初十,清风苑杂志社举办了新品发布会,这也是第一个由体制内的杂志社举办的新品发布会。同时,这也标志着,《清风苑》进入了2.0时代。

纸媒是养分

自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1566年的《威尼斯新闻》诞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以来,纸媒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而自2000年创刊以来,《清风苑》已经走过了18个春秋。2018年开年的这场新品发布会,也是《清风苑》的“成人礼”。

《清风苑》杂志的前身为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机关刊《江苏检察》。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取得公开出版刊号,《清风苑》成为一本由江苏省检察院主管主办的、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法制综合性月刊。2006年,在章琴总编辑的领导下,《清风苑》创办《清风苑—法律文摘》,发展成为半月刊。2009年之后,恢复为月刊。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本脍炙人口的杂志,必然离不开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等领导的心血。而在《清风苑》的历史上,也留下了历任社长、总编辑的身影。

(见【制图】历任总编辑、刊物改版情况)

在18年的办刊过程中,《清风苑》的办刊方针也应时发生过改变。2009年之前,《清风苑》的读者定位主要为社会群众,以普法为宗旨,主要刊登案件报道和检察人物故事。2009年,根据主管主办单位江苏省检察院党组的要求,办刊方针明确立足检察、服务中心,办刊方向全面转向江苏检察系统,以检务公开为第一要务。2017年,杂志逐步面向江苏政法机关,适当增加了政法机关内容。2018年2月,《清风苑》全面改版,致力于打造中国法律人的成长平台。

>>《清风苑》历任总编辑、社长、副社长及刊物改版情况

18年中,《清风苑》在探索中前行,在各位记者、编辑及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也收获了业内同道的认可。《清风苑》连续三届(2001年、2003年、2005年)获得全国检察机关“金鼎图书一等奖”;连续三届〔第三届(2002年)、第四届(2009年)、第六届(2017年)〕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2年,《清风苑》荣获江苏“双效”期刊奖;2004年,荣获江苏“双十佳”期刊。而华东、易炜瀚、田野、葛明亮等编辑荣获江苏期刊“明珠奖”的“优秀编辑奖”和“特色栏目奖”。

2005年,清风苑杂志社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2008年,被授予江苏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标兵,荣获“江苏工人先锋号”称号;2013年,获江苏省省级机关文明单位;2016年,清风苑杂志社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2010年,在《清风苑》公开发行十周年之际,清风苑杂志社曾集结十年心血,分大案、旧案、人物、评论、关注五部分,出版套书《清风苑·十年精华》,作为《清风苑》的十周岁生日礼物。

18年风雨路,《清风苑》从呱呱坠地的懵懂状态,到跌跌撞撞中走向成熟。在收获美誉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每一次的勇敢尝试、探索中积累的经验。而这些用脚步丈量出的经验,成为《清风苑》今后发展过程中宝贵的养分。

信息化是翅膀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意味着什么?信息化如何助力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转型?这些问题成为所有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思考的话题。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法律自媒体领头羊“法律读库”创办人赵志刚先生曾对传统媒体的模式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研究。他认为,传统媒体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我们定义的传统媒体,本质上是内容和载体固化的媒体,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为报刊工作,音频记者为电台工作,摄像记者为电视台工作。传媒工作者毕生所服务的媒体是单一的,对不同介质内容的生产有专业的分工,传播者之间有着高度的分工。其次,传播内容高度垄断,传统媒体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传递的信息是被过滤了的,“把关人”效应明显。第三,传统媒体有被定义了的传播渠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各自有着不同的信息分发门槛,各自都很难跨界,传播渠道高度分离。第四,传播内容供不应求,受众的自主作用发挥相对有限。媒体经营中用户反馈渠道单一,重视程度不够。也就是说,基于传播者和受众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权利不对称、地位不对称,传受关系出现高度失衡现象。第五,传播者对于传播效果的把控和掌握缺乏有效工具,传统媒体只能简单地依靠发行量、收视率进行调研分析,对于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认知、心理和态度缺乏深入了解,传播效果高度单一。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勃兴和受众阅读载体、阅读习惯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发行渠道、内容提供、广告营销等一整条产业链被动摇,新兴媒体的出现,使产品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

赵志刚指出,从内容和媒介来说,新兴媒体实现了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的融合化。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元介质发生融合,内容和载体实现了分离。内容生产者不再为单一的媒体端口工作,而是为媒体品牌贡献美誉度。多元介质汇聚为内容“云”,编辑类似一名产品经理对内容进行管理,加工成适合某个媒体端口发布的产品形态,然后推到某个终端。这时,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平台平等地成为内容“云”的一个媒体端口。

从话语权去中心化现象来看,过去,传统媒体掌握在有新闻采编权的机构手中,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内容的制造者。社交平台的崛起,使媒体的到达能力和信息的聚集能力得到巨大提升。点对点传播的核裂变式效应,将聚集和扩散结合在一起,信息在短时间内被放大,由此呈现多中心甚至是高度分散的话语权。

就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来说,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它是一个巨大且免费的渠道。对传统媒体来说,最终致命的问题是失去了渠道控制力——从原来的渠道平台衰减为内容供应商,且和其他新媒体处于平等地位。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平台不推任何东西,是公众号本身和订阅者之间的关系。从这个例子看,传统媒体的衰落,不是说传统媒体的逻辑失效了,而是它的传播渠道失效了。

而新媒体的出现有效增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高效沟通。社群化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必然走向。大数据介入后,新媒体运营者通过收集、分析用户的行为数据,可对标准用户进行画像,对内容进行精准投放,从而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在得出每位用户的爱好、兴趣后,可为他们推荐适合自己的社群,从而形成一个个围绕某种价值观或消费习惯的牢固的人际互动网络,增强了用户黏性。

《清风苑》执行副总编辑王栋认为,传统媒体与当前的新媒体、融媒体的区别,主要是传播载体、表达方式、传递速度、影响范围上的差别。传统媒体载体单一,表达方式易固化,缺少对用户体验的研究,内容生产、传播的速度较慢,无法达到新媒体、融媒体病毒式、裂变式传播的效果,影响的受众范围窄。传统媒体比之新媒体有诸多不足,那么,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新闻原创,在独家、特色和质量上,仍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传统媒体有着专业的采编团队、专门的资金投入,时间投入也有保障。传统媒体依靠现有的资源,可以提供更有深度、厚度的内容,来影响更多的中高端人群,这些是新媒体从采编团队、资金投入、制作成本、阅读体验等方面所不具备的优势。

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政治和社会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把重要、必要、民众真正需要、适于自己呈现的新闻,尤其是自己占有优势的“根据地”做精细、做深透,在信息泛滥的传播语境中做“真正有用的新闻”和“最适合自己做的新闻”。另外,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受众的手机阅读变得随意化、碎片化、共享化。传统媒体也应尊重受众新的阅读习惯,做好内容“减法”,相应地推出适合快速阅读的短篇幅内容,吸引受众在碎片时间阅读。

信息化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也让传统媒体发现了自身在信息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在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上显现出的诸多不足。发现问题,就是完善自身最为宝贵的一步。挑战即机遇。信息化应该成为传统媒体逐步走向完善的翅膀,而非绊脚石。

改变势不可当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于传统媒体发展理念的启发。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生存的危机。由于数字化媒体、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类似于今日头条这样依靠算法而不是依靠记者编辑、自己不生产内容而通过抓取别人生产的内容的新兴媒体出现,利用其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优势,在不断挤压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同时,新媒体的出现,逼迫传统媒体要及时地转变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思路。新的时代、新的挑战,正在倒逼传统媒体去更加注重对互联网、对新技术和新载体的研究,更加明确自己的受众群体,更加注重受众的用户体验,去寻找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作为法律自媒体界的佼佼者、作为自媒体大号“CU检说法”的创办人,内心“不安分”的王栋开始思考:《清风苑》应该如何转型来应对信息时代?到底怎么才能做好一本杂志?一本好的杂志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用户思维。在不断的苦思冥想、不断的与《清风苑》读者交流的过程中,王栋觅得了这一良方。

传统媒体时代,读者是在被动接受信息。送到读者眼前的杂志,都是经过编者筛选过的、希望他们看到的内容。至于读者究竟想看什么样的内容,受制于传统媒介的单向信息传播特点,我们无法快速听到读者的声音。信息化时代,快速沟通成为可能,传统媒体相应地也应该由“编辑本位”转向“读者本位”。首先,传统媒体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受众是谁,进而进行靶向服务,做好目标用户的新闻“贴身管家”。

在定位目标受众时,王栋明确指出,《清风苑》的主要受众是检察官、法官、法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对法律感兴趣的社会公众。这其中最为核心的,还是检察官和法官。目标明确后,改革的大方向也就明晰了。检察官和法官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这便成为《清风苑》改革的突破口。

有用,有趣,有料。王栋以三个关键词阐述了一本好的杂志所应该具备的三大要素。首先,对于检察官、法官来说,关于办理某一类新型案件的心得体会、关于证据如何审查、事实如何认定的办案技巧类文章对他们最为实用。其次,面对繁重的工作,法官、检察官整日埋头于各种卷宗里,单调的生活需要诗和远方来调剂。因此,有趣,就成为一本杂志获得青睐的必备要素。最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的优势在哪里?王栋认为,是深度和厚度。从采编团队来说,传统媒体有专业的采编团队、有自己的财力支持、有充裕的时间去制作优质的报道。传统媒体可以对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的挖掘、挖掘它背后的故事、寻找深层次的东西。这些,恰恰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因此,生产有用、有趣、有料的内容,就成为《清风苑》内容改革的重点。

内容层面之外,《清风苑》团队还有哪些举措来进行媒体融合呢?

王栋指出,首先,要树立品牌意识,把《清风苑》看作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杂志。其次,要丰富自己的产品线。除了纸质的杂志,还要积极开拓这个品牌下的其他产品,例如海报、手办等文化周边产品。第三,要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做好纸质杂志的基础上,运营好自己的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扭转自己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上的劣势。例如,在改版后的《清风苑》杂志上,读者可以通过扫描文章左侧的二维码,添加作者个人微信,实现快速、高效的沟通。第四,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一个做平台的意识。传统媒体应当以自己专业的团队、资金为基础,打造一个平台,成为一个互联网的连接器、过滤器。与新媒体、融媒体深度合作,一起构建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媒体相互配合、协同发展的政法媒体生态圈,为所有法律人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互联网的大潮浩浩荡荡,改变的趋势势不可当。在传统媒体转型的浪潮中,《清风苑》以其敏锐的新闻嗅觉、决绝的改革勇气、精准的用户思维,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成为体制内政法杂志改革的“破冰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2.0时代的《清风苑》必将成为读者政法新闻资讯的贴心“管家”。

猜你喜欢

清风传统媒体受众
9月,清风送爽 高远辽阔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Way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s rural area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携清风一缕,叹浮生轻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