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乐器活化石
——三眼土洞箫

2018-05-21杨泠泠吴金洪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乐器云南

杨泠泠 吴金洪

三眼土洞箫,文山市文联捐赠实物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的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彩云之南,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各少数民族在漫长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云南也被誉为“歌舞的故乡、民族音乐的海洋”。

在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由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负责实施的云南文苑项目,于2009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十二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其中的云南文学艺术馆是主要的功能部分,将建设成为一座集展览展示、收藏保护、宣传教育、对外交流、学术研究、游览参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国际性,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教育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丰富、完善本馆的展藏品,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自2012年2月以来,就向社会公开发出展藏品征集公告,至今共收到社会各界、各单位及个人捐赠的展藏品千余件,其中,彝族三眼土洞箫,是云南民族乐器中最亮丽的活化石,将成为云南文学艺术馆——音乐展厅独具民族特色的展藏品。

三眼土洞箫,又称三孔陶埙,属边棱吹奏乐器,即吹孔气鸣乐器,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追栗街镇大兴寨村彝族支系诺科人长期喜爱使用的一种民族乐器,用白陶泥捏成球形,掏空内堂,制成腰粗、底平、嘴尖的鸭梨状土坯,顶端开一吹孔,后腰部和两侧各开一音孔,经烧制而成,其音色低沉、浑厚、娓娓动听,能吹出“6123”

吴学源 提供

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美丽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如同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纯洁和牢不可破的友谊。

三孔陶埙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吹埙为乐的场景,古代屡见不鲜,吹埙的姿势也十分讲究,分为站式和坐式,独奏一般用站式,合奏或伴奏时一般用坐式,站式演奏时,要求身体应站稳,呈垂直状,两腿稍稍分开或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指,腕,肘,臂及全身各个关节应自然放松,坐式要求身体放松坐在椅子上,座位的高低要合适,两腿自然分开,身体坐正,坐在凳面的三分之二处,两脚自然分开着地,演奏时要求头要挺直,双肩自然平放,手指按好音孔,正视前方,以保持手指的灵活性和气息的顺畅通达,从而保证埙的良好发音。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非凡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

《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作为远古时期农耕文化的祭祀遗风,今天的埙,有失传灭亡、濒临绝境的危险,在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先后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万泉县、甘肃玉门火烧沟、西安半坡等地出土了许多陶埙,出土的埙多为陶质、也有石质、骨质、牙质等,无按音孔埙、一按音孔埙、二按音孔埙都有发现,形制上有橄榄形、正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等多种形状,据史载,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清至民国时期,曾使用青花瓷、彩瓷埙,以及平底卵形且有两个按音孔的,是近现代汉族祭孔活动中祭孔乐队不可或缺的乐器,据考证,埙类乐器在中国的出现已有7000年的历史。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西双版纳傣族埙类乐器有“筚麻牟”(用芒果核制作),临沧市双江县傣族埙类乐器有“筚贵罕”,如今流传于云南民族民间的埙,即昆明市官渡区彝族支系子君人村寨的“阿乌”(乐器名为“播里拉”)和文山市追栗街镇大兴寨村彝族支系诺科人的“三眼土洞箫”(乐器名为“笛老挪”),均是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流行的埙的变异,经过千百年传承至今,多姿多彩的云南民间乐器,既是民族的,更是大众的,逢年过节,彝族人民都要吹奏“三眼土洞箫”和“阿乌”,凝聚着古老的历史和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作为远古时期农耕文化的一种活化石代表,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埙乐在今天能够以合奏形式出现,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埙的制作技术已经成熟和规范,并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长期以来,由于制作技术和工艺上的缺欠,埙的制作没有标准、没有规范,埙的音域窄,音准差,又不易吹奏,制约着埙乐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埙受到专业音乐界的特别关注,通过创作、表演及乐器的不断改良,埙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专业院校的课堂和音乐会舞台,由此掀开埙乐历史新篇章,二十余年来,许多学者潜心致力于埙的研究、改革、推广和传承的工作,研制出的宽音域十孔埙提升了埙乐的表现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埙文化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尤其是制埙大师们克服了过去埙所存在的“高音难吹、音准不易统一及音调不全”的难题,完成了从陶土埙到专业标准化制埙的工艺上的革新,由单一品种到系列化产品的发展以及埙的标准化认证,使埙成为一种真正标准、规范化的专业乐器。1983年,赵良山首次用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哀郢》,乐曲虽仅仅一分钟,但那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非凡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轰动国内乐团。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这是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动人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回响,人们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近年来,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剧《兵马俑》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文山张化真演奏的三眼土洞箫,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也漂洋过海、奏响在异国他乡,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国许多闻名音乐家开始为埙作曲,人们对埙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埙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今天的埙已不仅仅用作一种民族乐器,还具有了宝贵的收藏和鉴赏价值。

【参考书目】

[1] 吴学源:《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图录》。

[2] 梁 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乐舞》。

猜你喜欢

乐器云南
学乐器
云南图片库
在云南,她们的旅行非常酷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乐器
乐器也疯狂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