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在中国新诗百年论坛系列活动总结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2018-05-21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诗美的诗人

晓 雪

当下新诗在百花齐放、多元多样、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令人忧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内容上有些诗远离时代和人民,格调低下,低俗、庸俗、媚俗,甚至写下半身,把诗当成个人的玩物,写成污秽不堪、丑陋发臭的“排泄物”。如《在深夜,我梦见了欲望》《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让我堕落》《一把好乳》《爱与做爱》《做爱与失语》《做爱的失语症》《挂牌女郎》《肉体》《压死在床上》等。有的诗人宣称:“诗是无用的,任何企图利用诗歌的时代,我们最终都会发现,它正是诗歌的敌人。”有的说:诗“不是某种意义的载体”,是“词句的没有意义的排列”。有的甚至大言不惭地喊叫:“我们就是要低俗”,“要颠覆传统,要颠覆崇高,要颠覆英雄,甚至要颠覆美,颠覆语言”。

二、形式上许多诗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莫名其妙,没有韵味、没有节奏、没有情趣、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使你翻来复去读不懂,百思不得其解,百读不知其味。或者用一些虽然明白却没有任何诗情诗意诗趣诗味的口水话分行排列,炮制出一些完全离开了诗的审美标准和基本特质的非诗伪诗。如: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对白云的赞美》)“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毫无疑问/我烙的馅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等等。这样的语言垃圾的作者,有的还以“诗歌先锋”“某诗歌流派代表”自居。

三、网络释放了诗歌的生产力,对诗歌及时广泛的传播普及和发展有好处,但由于大大降低了发表的门槛,甚至接近于“零门槛”,也进一步助长了诗歌审美标准的缺失和诗坛的混乱,语言垃圾重复出现,虽然其中也偶有新美的好诗,但鱼龙混杂、滥竽充数、泥沙俱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谈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问题时,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针对文艺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他指出: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作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诗歌是文化的精粹和精华,是时代风貌、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独特表达,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是灵魂中的灵魂。诗绝不是无用的,而是文明人类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我国有几千年的诗教传统,诗歌是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铸魂方面,在给人民以教育鼓舞、思想智慧、精神愉悦、心灵滋润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诗歌创作是崇高、神圣而美好的事业。诗人应当是时代的歌手、人民的喉舌、民族的心灵、社会的良知。我国当代各民族的诗人们,更应当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诗人应当有个性,诗是诗人的心灵之歌,是他富有个性的内心独白,是他的精、气、神的诗意体现。我在61年前写的《生活的牧歌》中就曾强调:“没有个性和个性化感情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诗人的。”但任何富有个性和卓有成就的诗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时代和人民之中,是社会、时代和人民哺育了他,他的艺术生命和创造成果就在于与社会、时代和人民密切联系在一起。古今中外,一切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都是以富有个性和艺术独创性的语言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题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刻反映现实、抒发时代感情、倾吐人民心声的。我们新时代的诗人,更应当“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

强调反映时代、歌颂人民,并不是限制创作题材。诗歌创作有着极其广阔的天地,我们历来主张题材多样化,主张“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天上地下,历史现实,神话传说,山水草木,花鸟虫鱼,什么都可以写,但也不是没有底线。诗是纯洁、崇高、美好、神圣、多彩的艺术产品和心灵花朵,不能用“手淫”“撒尿”“拉屎”等污秽肮脏、低俗恶俗的东西来污染和亵渎它。真正的诗是同健康、真诚、高尚、美好、纯净、明丽联系在一起的。病态不是诗。虚假不是诗。卑鄙无耻不是诗。丑恶下流不是诗。污秽肮脏不是诗。

创新是诗的生命。写诗既不能重复自己,也不能雷同别人。一首诗是一次发现,是一个发明创造。而真正的创新创造,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总之,创新创造就是要不断地出新、出奇、出美,要歌颂真、善、美。绝不能误入歧途,以“创新”之名去审丑、造丑、展览丑恶,绝不能去欣赏和颂扬假、恶、丑,不能通过写“下半身”之类恶俗不堪的东西引导人们远离崇高、精神堕落。真正的诗,都应当是美的。它探索美,揭示美,创造美。它应当挖掘和表现出生活的美、时代的美、自然的美、人类精神的美、人民内心的美,它应当给人以多方面的健康有益的营养和丰富多彩的美的享受,以陶冶和净化人们的灵魂。或惊人魂魄,或沁人心脾,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诗都必须要通过美的创造:美的语言、美的形式、美的构思、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创新当然包括新诗的语言形式和诗体建设。新诗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造,以适应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变化,如何出新出奇,诗都应当探索如何更有利于走向群众,通向读者的心灵,尽可能让他们喜闻乐见。新诗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花样翻新、多元多样,风格上可以阳刚也可以阴柔,可以明朗也可以含蓄,可以华丽也可以朴素,可以如长江大河汹涌澎湃,也可以如涓涓细流浅吟低唱。有的诗歌朦胧一些,难懂一点,如果多看几遍能慢慢品出其中的诗意和诗味来,那也是一种美。但如果反来复去读多少遍都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连专业诗人和诗评家都无法读懂,那这样的诗怎么能引起读者共鸣?又有什么美感可言?发表出来又有什么意义?鲁迅说过:“伟大也要让人懂。”艾青也说过:“希望写好诗,让人看得懂。”不论什么主题题材,什么形式风格,也不论如何创新创造,都应当是真正的好诗,又让人看得懂。如果根本看不懂,又怎么知道和欣赏它好在哪里呢?

正当我们回顾和总结中国新诗百年的成就和经验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代”。伟大的新时代向我们发出了庄严神圣的召唤,中国新诗站在了第二个一百年的光辉起点上。我们应当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理直气壮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豪情满怀地为我们伟大的新时代放声歌唱,创造中国诗歌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新诗美的诗人
遇秋红叶落新诗
张应弛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打破平衡
“诗人”老爸
愤怒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