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视域下学生与教学环境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

2018-05-20丰国富

运动 2018年22期
关键词:链式实心球共生

丰国富

(如皋初级中学,江苏 如皋 226500)

体育课堂上学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对教学环境(本文指场地、器材及学校内与体育教学相关的环境)有升级改动的高层发展需求,同时不同的教学环境,又对学生的学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方都有从对方处获取进步资源的需求,这就促使他们形成了共同促进、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和谐发展的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生物界中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的共生关系。把生物学共生概念用于人类社会,可以做如下界定:共生是人与自然之间,关于资源所形成的关系。可见,体育课中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协同发展的关系就是其间关于学习资源所形成的共生关系。《共生构建说》认为,共生需要构建,共生可以被构建。,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在体育课上按照共生形成的条件、原则构建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共生关系,并为之寻找一个相对合适的教学操作程序,进而达到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1 学生与环境共生的条件

互补资源是共生的要素之一,是产生共生的必要条件,没有彼此间的资源需求就不能形成共生。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借助环境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业,教学环境要利用学生资源来实现价值最大化,两者都有从对方获取互换、互补、共享资源的需求。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找准学生与环境间的互补资源,为学生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形成提供可能。

1.1 捕捉学生的能力资源

课堂上学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善教学环境。教师如能捕捉到学生改善环境的能力,并能在课上科学利用,那就能让学生对环境起到正迁移的作用,使环境“因生而优”。

1.1.1 捕捉自制器材的能力 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制器材的能力,他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现有物资对器材进行仿制、改造。比如实心球后抛学习初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自己动手制作轻实心球、带把手的实心球、带尾巴的实心球等,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爱护、珍惜器材的习惯;后抛动作技能初步形成后,可让学生选择性的体验:硬实心球、软实心球、自己制的“双胞胎”实心球,从而体验到不同大小、不同轻重的投掷物给自己带来的技能运用感受。

1.1.2 捕捉改变场地布局的能力 学生在对某一运动项目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是有能力也有兴趣对课的场地布局进行个性化修改的。在实心球后抛动作技能提高阶段,学生的后抛有了一定的方向感,安全意识也提高了。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布置适合自身发展的场地进行选择性练习。比如,分层分组进行投远、投准、投过后上方的标志物等。这样不仅能提高趣味性,也能增加练习密度,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1.1.3 捕捉自选练习地点的能力 不同的练习地点也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练习感受,激发练习兴趣。例如,实心球后抛时学生可根据学习需要选择在跑道上以几个跑道的宽度作参照练习投远;在足球场上利用足球门练习投准;排球场上利用排球网练习出手角度,让学生在同一项目的不同环境要求下,体验该项目的丰富内涵。

1.2 利用环境的隐蔽性资源

体育教学离不开场地器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学中把握好教学环境,找准其中有一定隐蔽性的有利资源,就可能使环境在教与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对环境的隐蔽性资源进行挖掘,并进行整理、改进、利用。

1.2.1 环境的多用性利用 我们在体育课上常进行器材的“一物多用”,其实体育教学中的各种环境我们都可以挖掘出“多用性”。比如,在跑道上练习耐久跑我们常用的有定距跑、定时跑、计时跑。经过挖掘发现,可分层后进行不同起点让距跑;分层后进行分道跑,即从内道至外道依次分给长跑能力由弱至强的同学进行练习,练习中不得换道次。同样的跑道在中长跑练习中有多种不同的用法,体现了环境的多用性,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耐久跑练习的趣味性,有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吃好”与“吃饱”的问题。

1.2.2 环境的融合性利用 环境的融合性指在常规的环境中融合一些其他的环境设置。比如,耐久跑课上,进行运篮球跑、跳短绳跑、过障碍跑等手段,在耐久跑环境中融入篮球、跳绳、过障碍等项目的环境,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耐力项目的趣味性,既能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又利于其他项目技能和体能的发展,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图1 双脚轮换跳短绳——链式活动结构图

1.2.3 环境的多样性利用 开发好校园内多样的环境资源,让其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比如,耐久跑在跑道上进行比较枯燥,不妨让学生利用篮球场上的线、圈让学生自己设计跑动路线进行定时跑、定图形跑;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其他环境进行中长跑练习或者进行校园定向跑。在这些多样的富有变化的环境中,练习耐久跑能分散学生对疲劳的注意,学生在“玩乐”中耐久跑能力得到发展。

1.2.4 环境的模拟性利用 体育教学要回归生活,而校园教学环境不同于社会生活环境。但可以对其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相应的生活情境。例如,“丛林探险”障碍耐久跑、“梦圆奥运”五环图形跑、“中华大地”城市地图跑等情境练习,既能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1.2.5 环境的暗示性利用 理想的体育学练环境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可以改变器材的颜色、图案、质地让其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器材与学生更有亲和力,学生更愿意去体验这种器材;也可以用音乐、自然环境优化学习氛围。比如,在长跑课上用有节奏的校园歌曲为学生的练习伴奏,为枯燥的耐久跑课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

2 学生与环境共生的原则

共生如无良好的约束条件制约,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偏利共生”“寄生”。对学生与教学环境来说,我们的追求是“互利共生”。教师作为学生与环境的牵线人,一定要能把握住共生的约束条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称之为原则。那么,要构建学生与环境共生,我们除了要遵守体育教学的一般性原则,还要注意其他一些特性的原则。

2.1 互动性原则

在共生视野下,体育课堂中的学生与教学环境间不是单一的人用物、人用景这种单向的利用关系,而应赋予景、物等环境以生命,使之也能反向影响课堂中的人,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正如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回馈人类一样。比如,在障碍跑课上学生钻过狭小空间的技能基本形成后,可以安排学习小组出两名同学自行用肢体搭建狭小空间障碍,让其他同学练习钻过技术。在这个练习的变换中,学生的钻过技能和器材的人工替代性成为各自的共生资源,其促成了学生与环境的共融共生。学生可以在更安全更新颖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钻过障碍的能力,同时新的不同难度的障碍的形成又对学生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发展。这里的障碍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技能水平适时调节,学生还可以像“点菜”一样点自己想要的各种“口味儿”的障碍。这就是一个层层递进而又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关系。

2.2 互利性原则

共生关系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教与学的健康发展。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在教师设计并布置好的场地器材环境下进行学练。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更多些,关注教学环境的发展则较少。在共生理论视角下,可以视体育课堂为一个微生态环境,学生与环境是其中的两个共生因子。共生过程是共生因子共同进化和发展的过程。我们知道,良好的教学环境能为学生的学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那么,学生对教学环境能起到改进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在障碍跑教学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徒手设置的更高要求的不同形式的障碍就体现了学生对环境的改良作用。

2.3 整体性原则

学生与环境构成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具有两者单独存在时所没有的性质。这个系统是构成的,而不是累积的。如足球课上进行教学比赛时,球队在面对不同对手(外部环境)时采用不同的阵容所表现出来的阵型风格、战术效果也各异。这里的环境看上去所表现出的是一个负面的资源,但对球队的发展却是一个优质资源。随着对方球队的战术不断地变化,本方也在不停地改进提高。2支球队互相以对方作为教学环境互相竞争,并在课堂上构成了一个共同提高的竞争共生的整体系统。

3 以“链式活动”作为课堂操作载体

共生是有层次的,低层是高层的基础和起源,高层是低层的进化和发展,低高相系,高低竞存,层层共生。 杨浩老师对链式活动的定义是:“链式活动”就是将课堂分为若干个“链”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入手,逐步递进,使各环节相互链接成为一个整体,学习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均是形成“链”节的一环。可以说,共生理论是链式活动的理论支撑,链式活动是成就学生与教学环境共生的载体。其结构如图1所示,双脚轮换跳短绳的第一次课上,学生与环境的共生效能在链式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5个大链节由左至右拾级而上,前为后的基础,后为前的提高。再次,每个大链中,教师给学生留下有目标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自主的或在老师引导下改进学习环境,形成红色的小学习链节。接着,学生在新环境(实线小链节)的诱导下,不断挑战自我,体验着更高要求的练习,实现技能与体能(虚线小链节)的发展提高。最后,再看每一个上下对应的虚、实线小链节,又是学生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共生体现。正是在“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学生对环境有革新要求——环境被学生改进——环境对学生又提出新挑战”这种“链式活动”中学生与环境的共生才得以形成。所以说,“链式活动”是体育课上学生与教学环境和谐发展的课堂操作载体。

猜你喜欢

链式实心球共生
学步期焦虑影响5岁幼儿创造力:一般认知和掌握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分析在急诊颅脑外伤中运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
体育锻炼赋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实心球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四元素登上元素周期表
上海全链式布局电影产业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