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8-05-19张莉甘兴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成因对策

张莉 甘兴军

【摘要】在当前初中阶段教育教学中,很多方面因素均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习质量,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因素就是厌学,其对学生学习及教学开展均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初中教育教学中,应当积极选择有效策略应对厌学情况,从而消除学生厌学情绪及思想,使其更积极参与学习,为更好开展教学及学习提供更好保障。

【关键词】初中生厌学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203-01

在目前初中教育教学中,初中生厌学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也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问题,因而解决初中生厌学问题也就是成为教学中重要任务。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为能够使初中生厌学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初中教师应当对厌学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较好应对厌学问题,保证厌学问题得以较好解决,从而为更好开展教学及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1.初中生厌学现象的具体成因

1.1初中教师过分注重成绩

在现代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往往过分注重,认为学生在发展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成绩的提升,在课堂教学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也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性,然而由于教师比较严厉往往导致学生无法自由表达自身语言,学生往往害怕出现错误而不敢发言,这种压抑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习兴趣比较差,很容易有消极情绪产生,最终会导致厌学现象出现。

1.2家长对学生期望过高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很多家长对学生均希望学生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然而在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时,并未能够以学生自身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在这种较大压力下,学生不但无法获得家长方面动力,反而会导致学生有较大心理压力产生,在学习上一旦出现落后,家长往往都会对学生严厉批评。同时,由于家长与学生之间缺乏较好沟通交流,家长无法了解学生内心需求,随着时间不断增长,学生会产生不良心理,最终导致其有厌学情绪出现,影响学习及教学效果。

1.3教师对学生缺乏关爱

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较好进行知识传授,并且还应当对学生加强关爱,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对学生缺乏关爱,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缺乏关注,对于学生内心需求缺乏了解,师生之间未形成良好情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愿意向教师请教问题,甚至存在厌恶情绪,在时间不断增长情况下,学生也就会有厌学情绪出现[1-2]。

2.初中生厌学有效应对策略

2.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

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为能够较好消除学生厌学现象,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对学校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及教师均应当对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认识理解,积极转变以往对学生成绩过分重视状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以多样化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使其能够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使其积极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消除其厌学情绪。另外,初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加强关爱,使师生时间建立良好情感,这对学生更积极投入学习十分有利,最终使厌学现象消除。

2.2優化家庭教育

在初中生教育教学中,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优化家庭教育对消除厌学现象十分有利。作为学生家长,应当对学生理解,给予与学生情况相符合的期望值,避免对学生造成较大压力,为学生创造轻松家庭教育环境,消除其心理压力,从而实际愉悦地进行学习,也就可有效避免厌学现象的发生。另外,作为家长应当对学生加强鼓励与支持,有效防止其出现厌学情绪。

2.3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针对初中生厌学现象,不但要从学校及家庭方面入手,社会上也应当加强重视,地方政府应当对学校及社会不断加强管理,对于学生办学方向及措施应当全面监督,并且要科学考核,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环境,为学生更好投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有效避免其出现厌学现象[2-3]。

3.结语

在当前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学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初中教育教学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分析厌学现象成因,并且要以有效对策积极应对,从而使厌学现象有效消除,保证更好开展教学,使学生更好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亚丽.初中生厌学成因及管理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1):294.

[2]张志江.浅析初中生厌学现象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5(21):104.

[3]王雪.初中生厌学倾向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2):50.

猜你喜欢

成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