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2018-05-19刘汉才
刘汉才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作业,这不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拿高分,大搞题海战术,作业则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对此,《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即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66-02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任务量过大
很多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多,任务量过大致使学生一时半会根本完不成作业。其次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学生还需要完成家长布置的一些教辅资料上的题目。这样下来,沉重的作业负担就会使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他们不愿意自己去探究问题,而是抱着完任务的心态来学习,这样的结果与老师和家长的初衷恰恰相反。
(二)模仿性的题目过多
模仿课本例题的题目锻炼的只是学生效仿的能力,这使得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是题目的类型都是一样的,学生只是在做机械的重复工作,长时间下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此同时,这种重复的机械劳动,会使得学生身心俱疲,更谈不上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目的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已。
(三)作业设计缺乏合作性
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全部都是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很少是要依靠同学间或孩子与家长间的合作来完成的。这种作业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或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
(四)纯计算题目过多
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老师一般会选择纯计算题目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单纯的数字运算只是让学生机械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没有将数学用于实践当中,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学生数学能力的锻炼。纯计算题目过多,应用性的题目太少,造成数学作业并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同时也极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并无太大帮助。
二、造成小学作业设计问题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数学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运用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发现知识、寻找方法,并解决问题。小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思维、心理和情感发展的需要,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为主要目标。小学生贪玩好动且好奇心重,过于单调和抽象的题目都会让其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趣。同时,家长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意识较低,具有创造性的题目布置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和排斥,在学生作业的布置问题上,家校合作意识不强。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对策研究
(一)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作业
小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爱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应当立足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从生活中寻找真实有趣的案例,设计能让小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题目。如果作业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就会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作业设计在精而不在多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作业用时应该在半个小时以内,如果超过半个小时,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作业的质量也得不到提升。作业设计的“精”要求作业其重难点分布要合理,应该首先让学生抓住基础和重点,给学困生清楚明了的指引,让其把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树立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原则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益,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做到分层设定。除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教师也要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以及如何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问题。
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他们掌握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以求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在要求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就要布置基础性的题目,让其巩固基础,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结束语
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作业设计与处理,教师必须通过布置作业,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标对数学教学做了全新的定义,认为数学的真正意义必须与学生能够的认知、思維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0(7):44-47.
[2]丁惠祥,张芳英.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上海教育科研,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