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
2018-05-19崔豪华
崔豪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63-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的追求。但是数学课堂教学低效化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理解和死记硬背,成为课堂教学低效化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自主探求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以下两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充分提供机会
每个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创造力,相信学生,则是激发学生发展创造的“兴奋剂”。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自我表現机会,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从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和喜悦,鼓励和引导学生向着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摒弃了以往教师单纯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中,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从触摸预备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如包装盒)入手,亲身体验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觉,然后,顺着他们的感觉慢慢引入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用他们的话进行表述,将“扎手”的部位命名为“顶点”,将“平平的、滑滑的”部位命名为“面”、“硌手”的部位叫“棱”。通过他们真实感受和形象表述,在引入数学概念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接着,通过分组观察、小组讨论、相互磋商与补充,逐步得出了“棱”的严谨定义: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这样得来的定义不用死记硬背,便能很好掌握。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从“面”“棱”“顶点”三方面,通过看一看、猜一猜、量一量、数一数、想一想等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不同的结论,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极高的兴致,积极地参与其中,热烈讨论,大胆发言,呈现出精彩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场面。在这样活跃的学习环境中,在强大的共鸣下,学生的学习兴致得到充分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愿望进一步增强,对新知识理解更加透彻,掌握更加牢固。
二、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
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出: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应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积极探索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新的教学手段,塑造全新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开发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的空间。
在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不规则物体,然后,以西红柿为例分组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每组一个西红柿、一把尺子、一个装有适量水的长方体水槽,让学生借助现有工具,计算出西红柿体积。大家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一边动手操作,一边交流探讨。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很快找到了西红柿体积的计算方法:用水槽的底面面积乘放入西红柿前、后的水位差。对不对呢?先让小组代表把西红柿放入大量杯中测出结果,再与计算结果比对,大部分计算结果只是接近,只有两个小组的计算结果与测量值相近。为什么?我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大家又热烈讨论起来,很快找到答案。误差原因是多数同学从外面测量水槽的长、宽、高,水槽壁的厚度没有减去。看来方法是正确的。通过自主探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促进了自身学习优势的发挥。
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没想到,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竟然想出四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有的同学将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来推导;有的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来推导;有的拼成近似的梯形;还有的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对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变成了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不单单在“学数学”、“做数学”,还在进行“数学的思考”,学生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造的精神。没有老师对学生的训斥,没有学生被教师问得瞠目结舌的尴尬,完全是一种开放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心情愉悦,学习积极主动,有力地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
自主探索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归纳出数学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推广到其他同类问题的研究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