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策略
2018-05-19周丽
周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160-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改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新一轮课程理念下我该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在情境中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和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现实生活中找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存在于周围世界,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非常喜欢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学一开始我播放了乌鸦喝水的课件,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理解了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说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从而引出了“体积”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把新知识寓于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創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索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二、在体验中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学习。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是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百分之三十的新知,如果是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在孩童时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可以终身不忘。那么是否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动手操作呢?否。动手操作只是学习中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并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那么哪些内容更适合于动手操作呢?例如,建立某些新的概念,这些新概念很难找到与其相适应的旧知识作为直接由旧引新的那些新概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动脑筋思考,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在探索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教学应是从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的从事数学活动,学生从单独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会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学习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我是这样引入“体积单位”的。课件出示两个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大,争论非常激烈。学生不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我让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并经历了观察、类比、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课件演示),所以要比较物体的大小,需要一个统一的单位,从而引出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体积单位。学生在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