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8-05-19刘浩李明华
刘浩 李明华
【摘要】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热议的词汇。2016、2017年的政府报告里也多次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迈进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在就业教育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广大就业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高职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工匠精神融入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广大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 就业指导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42-0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来支撑中国的经济改革,而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工匠精神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6年政府报告里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一词:“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引品牌”。2017年政府报告再次对弘扬工匠精神提出新要求:“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由此可见,“工匠精神”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最终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因素。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传承,工匠精神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古代不乏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例如鲁班、李春、蔡伦等,现代社会的《大国工匠》如胡双林、高凤林、宁宇展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工匠精神是一種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包含注重细节的工作品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耐心、坚持的专注意志及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
近几年,我国每年高职毕业生有300多万,占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也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但近年来,我们也看到,部分高职生缺乏敬业精神,对企业忠诚度低,就业不诚信等行为,引发了社会对高职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关注,对于广大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来说,如何在工作中融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指导和培养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目前关于这一类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在知网上按“工匠精神”和“就业指导”进行组合查询,只搜索到六篇文章。
一、高职生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学生因素
目前,高职毕业生多为96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父母全力呵护,使得这群孩子生活中鲜有困难挫折,而这群孩子在小学、中学、高中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大多以如何确保学生升入优质学校为目标,对学生教育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方面,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和指导开展得很少,从而造成如今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容易退缩;在面对就业时,多数学生不愿到生产一线,不愿到基层就业,即使有部分在一线工作的学生,也大多不愿长期专注一项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2.学校因素
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很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善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对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却缺少系统规划和指导。
3.社会因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时期,人们认为读书和做官是人生的两大追求,这点可以从古人对社会阶层的排序:“仕农工商”以及诗词中“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词句中看出,因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庭把孩子考取公务员和继续升造作为毕业后就业的第一选择,而对进入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工作则作为最后的备选,甚至在一部分家长眼里,所谓“工匠”即是做工人,没有社会地位。
(2)信息化社会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一岗定终身”的就业模式早已被打破。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就业信息的掌握越来越便捷,对职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个性化就业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某种程度上也弱化了人们对就业岗位的专注度,毕业生的频繁跳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二、工匠精神融入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施途径
1.以就业指导课为主渠道,全程贯穿工匠精神的培养
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指导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主渠道。应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就业指导的不同需求,融入工匠精神的指导教育。在学生大一阶段是就业指导的启蒙阶段,应融入对工匠精神的意识培育。大二阶段,是就业指导的体验阶段,应结合讲座、素质拓展、校内外实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工匠精神。大三阶段,是就业指导的践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面临就业的选择和顶岗实习,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变,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扎根一线,践行工匠精神。
2.以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为项目牵引,开展工匠精神的实践指导
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是今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平台。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认知、践行工匠精神,要把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升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品格。
3.以校园文化为抓手,厚植工匠文化
要厚植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土壤,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工匠精神培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通过环境载体、活动载体、制度载体等弘扬工匠文化。如通过教学楼、文化长廊、校史馆、教室、寝室等建筑物开展工匠文化的宣传,通过开展优秀工匠报告会、企业劳模事迹展等活动开展工匠楷模的学习活动,通过制定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学生管理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在全校范围营造工匠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2]郭巍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2)
[3]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索. [J]职业教育研究. 2016(2)
作者简介:
刘浩,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李明华,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会计、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