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导师制”家访的实践探索
2018-05-19马春广
【摘要】家访是传统的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教育者对家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入学心理疏导方面,而对中学生家访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深深感受到家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访能和谐师生关系、传递教育理念、更正失当行为、宣传学校正能量。借助“导师制”德育模式,研究了家访的有效形式、家访的主要内容、家访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家访障碍的处理等,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
【关键词】家访 导师制 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导师制德育模式下中学生家访实践研究”(〔2016〕-JKGHA-011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80-02
上个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谈,有的放矢,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家访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而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通过检索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者对家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入学心理疏导方面,而对中学生家访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切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中学生还需要家访吗?有必要进行家访吗?高新一中在二年多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家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访的良性作用正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一、家访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必要
高新一中的现实情况需要家访。高新一中现有1129名学生,其中70%为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大专及以上学历家庭占7%, 离异家庭占 6%,这样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所以导师制度下的家访应运而生,除过每个学生有导师每周进行座談和共进午餐之外,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家访为高新一中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发展迫切需要家访。进入初一,学习的内容丰富了,课程样式更多样,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着陌生的群体和环境的变化,会有各种不适应,初二科目增多,初三迎战中考,纷至沓来的挑战使得青春的懵懂与无措被放大,十二到十五岁,少年与青春擦肩而过的多事之秋,生理的变化对心理的巨大冲击,成人感与幼稚行为在博弈,学习与人际关系,独立与依赖,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的矛盾,阳光的年龄与焦虑的心理冲突,高傲与自卑交锋,胆怯与莽撞在抗衡等,使得这个阶段的问题尤其多,所以,学生发展的巨大变化呼唤学校重新拾起过去的家校沟通形式——家访,让旧瓶装新酒,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代的发展呼唤真正的家访。时代发展了,通讯工具发达了,代步工具多样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更多样了,了解学生的途径更多,电话、校信通、微信看似更方便,以前的家访变成了目前大部分的“到校访”,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更需要看似费力其实更人性化的“家访”来纯净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和家长的关系,让其合力倍增共同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陶云说,“众所周知,老师理解学生是教好书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社会化表现。家庭最接近社会,如果要了解社会中的学生,就必须通过家访,家访依然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
二、家访的作用
1.和谐师生关系,倍增联手效果。每一个到学生家里的老师都受到了家长和孩子发自内心的欢迎,接电话预约时忐忑,进家时欣喜,交流时的畅达,离开时的心存感恩,家访作用余韵绕梁。每次有备而来的家访,每次真心诚意的交流,都让师生的关系变得不一般,尤其是留守孩子,单亲或经济较困难家庭的,想放弃学习或想冲刺好成绩的学生,家访后学生心中的老师更亲切了,更容易走近;老师心中的学生更可爱,性格等了解更充分,他们在心里都把对方当作了“自己人”。随后的学习、纪律要求就水到渠成,家校联手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2.传递教育理念,交流更新方法。时代的日新月异,教育的高速发展,让大家都感到更新观念的急迫性,渴求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老师的前期筹划准备过程是学习,和一些家长的学习沟通交流也是学习,双方在交流中不仅融洽了感情,教育观念也得以更新,一些对症下药的联手教育策略就更有独特性和实效性,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3.化解师生矛盾,增强学科后劲。师生双方如果对对方有误解的,更需要家访,在较放松的环境下,老师不必端着架子,学生放下戒备,在“话聊”中化解了矛盾冲突,芥蒂心、计较心等消减,教师在无形中也会说起自己的学科,指点学法,纠正不正确的做法,无形中是给学生在家访中“开小灶”,家访后学生的学科后劲会更足。
4.更正失当行为,规划职业未来。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对于孩子的未来可能缺乏正确的定位,盲目攀高者,无所规划者大有人在,他们对孩子未来的职业走向和学科长项了解的程度往往不及老师,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急于求成的,无所适从的,不管不问的都有,学生和家长之间互相传递焦虑和失望,日常行为中难免互相反感,家长往往觉得孩子不听话了,逆反了;学生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爱唠叨等等,心态影响行为,导致关系恶化。家访中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家庭,父母和老师互相言说孩子的职业规划,容易达成共识,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未来发展,给孩子的人生指点了通畅又诗意的远方。
5.无心蕴无形宣传,有情树温馨形象。老师家访所到,不仅仅让学生、家长和老师受益良多,无形中也宣传了学校的良好形象,老师的语重心长,亲切有加;家长的如沐春风,共话短长;孩子的喜笑颜开,无话不谈等在外人眼里都让家访的效果倍增,无形中宣传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传达出学校和老师温情脉脉的一面。
三、“导师制”促进家访的深入开展
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特色是“导师制”。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目前在初中学段施行“导师制”的做法并不多见,我校教师全员导师,“导”界定为“四个导”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导师制”模式下的家访目的是小范围、重个体,导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关注学生成长环境,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习惯的养成,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优化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导师带领一组学生,通过家訪,导师可以结合家庭具体环境,学生生活环境、家庭软环境的营造等多方面零距离接触学生,与学生的心灵融合。这样一种访问可以在更轻松的气氛下达到更为有效的目的。家访更能进行有效沟通,在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也增加了彼此交流的信息量,本来人们之间的交流,面对面是最立体化的一种方式,通过人物的眼神等各个神情的变化,可以让教师捕捉的平时不易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有更为立体化的了解。
四、加强家访的科学研究
随着家访工作的深入进行,我们迫切地感到,家访也需要成为一门研究的课程,在学校领导的引领下,《高新一中家访课程体系》应运而生,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总结的前提下,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
1.导师家访的有效形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家访,探究最佳形式和最受欢迎形式;
2.导师家访的主要内容:通过多次家访的实践,总结归纳家访的实质性效果,抽离出对以后的家校联系具有指导意义的家访内容;
3.导师家访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将家访与学校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家访障碍的处理:针对家访中的困难,如学生家长的不配合、路途的遥远和交通工具的不便问题进行模块化家访的研究,以极大地提高教育的效率。
为了家访效果更充分,老师们利用午休、放学后,节假日零星时间,走进社区、深入村庄,有的老师的平安夜是在家访中度过的,有的老师家访远到郑东新区、荥阳等,在家访过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深度的家访对老师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高新一中还会继续研究家访,让传统德育途径发挥更大的魅力。
作者简介:
马春广(1974.1-),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