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课堂行为策略孕育学生社会主体观

2018-05-19沈建英

读天下 2017年19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初中课堂教学

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是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社会主体性意识是其一个重要任务。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也成为学生良好社会主体观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本文以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就如何提高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体观,从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开展情景性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整合信息技术等方面做出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社会主体观;课堂教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指出: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指导的课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毋庸置疑也成为学生良好社会主体观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以下就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运用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加强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学科人文素养谈几点想法。

一、 合理教学目标——学生历史社会观养成的立足點

中学历史与社会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其主要特点是:“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世界;始于课堂、走出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本课程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特别强调历史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本学科课程特点和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性质内涵,仔细研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把握本课程三维目标,尤其是以“提高人文素养、打造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依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学科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还要考虑任教学校的校情和学生学情,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重点要符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要求。

二、 开展情境性教学——学生社会主体情感培养的起搏点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指出:“把教学活动与执行一定项目的具体情景挂起钩来。这是一种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综合知识、创设情境教学,比传统的归纳或演绎概念的教学,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在教学活动建议中同时指出:“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宜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避免使问题情境远离现实。”教育情境的最好选择莫过于产生于真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托当前社会热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贴近生活的问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引发情感共鸣,从而真正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社会主体性情感的着力点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我们教学的蓝本,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其中的每一个内容和每一则材料的选取都是精雕细琢的,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特点,既是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评价的依据,也是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因此历史与社会教材本身就是学生社会观培养的良好载体,教师要收入研究教材,读通教材主题结构,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同时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社会主体观培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当下学生需要养成的核心素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这也成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抓牢“自主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和分享中增强社会主体观体验,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编排都专门设置了综合探究,这就充分体现了本学科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社会主体观的形成。同时也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提出了充分的要求: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

五、 整合信息技术——学生社会主体性角色体验的催化点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的优势,可以让我们教师克服单纯的文字表述的抽象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展现形式,扩展了教学的形式,也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初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体性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其中应发挥其特有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探究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行为策略和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发挥各种资源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P26.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P31.

[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P130.

作者简介:

沈建英,浙江省临海市,汛桥镇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初中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