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8-05-19邵芸菲
【摘要】《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展示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圆 分析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22-02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
——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提出自行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画圆——首尾照应解决问题。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一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其实,对于教学我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为创造情境而去创造。这并不符合我们教学的宗旨。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学生由套圈游戏展开研究,深刻感受到围成一个圆玩该游戏的公平性。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一些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套圈活动的设计的原理,解释围成圆套圈的原因。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當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完成书上的“练一练”,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某些特征:在同一个圆内,半径不止1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2.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的的特征,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的特征——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③同一个圆里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学习过程中,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生成动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提供的材料都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历经了由质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动态材料比静态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将教材中的静态材料变成动态的材料来吸引学生。
在教学中,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认识圆、画圆环节不失时机地播放动态画面,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学生在观看后,经过小组的探讨,解决了问题,从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这样轻易地解决了,大大减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一些。可见动态的生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学中要不断的尽心探索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谈一谈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关于如何让学生作到有效的操作还是把握不住,需要了解学生操作水平以及多给学生更多的操作训练。
作者简介:
邵芸菲(1989.10-),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