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最新发展及趋势分析

2018-05-19王晖熊瑛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国际太空 2018年4期
关键词:超声速反导弹道导弹

王晖 熊瑛(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美国正开展新一轮导弹防御评估,将成为特朗普上台后的首份导弹防御政策。当前,美国正在加速研制和部署全球一体化反导系统。2017年,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将增强导弹防御列为优先事项,《2018财年国家授权法案》为导弹防御增加拨款44亿美元。2018年2月,美国导弹防御局发布2019财年预算申请,申请经费为99亿美元,比2018财年增加20亿美元。

1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部署现状

美国正在研制和部署全球一体化反导系统,在各飞行阶段拦截来袭弹道导弹,保护美国本土、前沿部署军队、盟国和合作伙伴免受弹道导弹威胁。美国反导系统已经初步实现全球布局。本土防御方面,“地基中段防御系统”(GMD)已经成功验证拦截小规模中远程弹道导弹和携带简单突防装置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区域防御系统已经验证有限保护美国太平洋司令部(USPACOM)、欧洲司令部(USEUCOM)和中央司令部(USCENTCOM)辖区免受小规模中程弹道导弹和中远程弹道导弹(1000~4000km)打击的能力,以及较为成熟的近程弹道导弹(小于1000km)防御能力。

2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最新研制进展

中段防御系统开展多次拦截试验,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2017年5月,“地基中段防御系统”成功完成了首次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试验(代号FTG-15),首次使用和验证了新型C2助推火箭和CE-II 1型杀伤器,也是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针对洲际弹道导弹目标开展的首次实弹拦截试验,试验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装备现状

2017年,标准-3-2A完成两次拦截试验,胜败各半。2月4日,美国导弹防御局和日本防卫省成功开展标准-3-2A导弹首次拦截试验,成功拦截一枚中程弹道导弹靶弹。6月21日,美、日开展标准-3-2A导弹的第二次拦截试验,试验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是“宙斯盾”舰的操作人员按错一个按钮,将靶弹误认为友军,启动了导弹自毁装置。

加速亚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在韩部署的“萨德”系统正式运行

美国以应对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为借口,通过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支持日本采购陆基“宙斯盾”系统以及多边联合军演等方式,强化美日韩军事同盟,推动亚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目前,美国已经在韩国庆尚北道星州郡部署“萨德”系统,包括1部雷达、6辆发射车以及拦截弹等。2017年9月,在韩国部署的“萨德”系统正式投入使用。10月,美军将德克萨斯州布利斯堡第11防空炮兵旅的德尔他连调至韩国第35防空炮兵旅,负责“萨德”系统运行。

2017年底,日本政府已经与美国开展磋商,将从美国采购两套陆基“宙斯盾”系统,预计将于2023年投入运行。政府计划在日本东部和西部地区各配置一套系统,届时可全面覆盖本土。此前,日本已经开展陆基“宙斯盾”系统的初步选址研究,初步定在秋田县和山口县的陆上自卫队基地。该系统可能配备先进防空反导雷达和标准-3-2A拦截弹。

2017年,美日韩开展多次联合反导演习,重点演习美韩日三边导弹预警信息链,以提高盟军间探测和跟踪敌方导弹的操作规程。

开展新一代预警卫星和雷达研究,重点提升探测和识别能力

红外探测方面,“天基红外系统”已经部署4颗GEO卫星和4个HEO有效载荷,实现针对全球战略和战术弹道导弹发射的实时预警,未来还将部署第5颗和第6颗GEO卫星。美国开始研究下一代天基系统方案。2017年11月14日,美国空军发布下一代预警卫星系统项目信息征询书。新系统聚焦战略导弹预警,将由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颗极地轨道卫星组成,预计在2025年实现初始作战能力,2029年前投入作战使用。新系统将采用轻量级有效载荷和更弹性的部署方式,在恶劣对抗环境下具有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在预警雷达方面,远程识别雷达和AN/SPY-6先进防空反导雷达均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预计于2020年左右开始运行。AN/SPY-6雷达2017年完成了3次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探测并跟踪近程、中程弹道导弹靶弹以及多目标拦截能力。

正式确立高超声速防御项目,优先发展高超声速武器预警能力

美国导弹防御局首次将高超声速防御确立为独立的研发项目,首先寻求针对高超声速威胁的预警能力,同时开展高超声速拦截武器方案研究。导弹防御局计划使用现有的传感器和地面设施/指挥控制系统,在2019年前实现对大部分高超声速威胁的实时预警。

此外,美国导弹防御局还计划利用天基微型传感器,对高速非弹道式武器跟踪技术进行在轨演示验证。2017年3月,美国导弹防御局发布天基微型传感器实验信息征询,计划利用2颗低地球轨道卫星,验证传感器、光学设计、通信和指向精度等。导弹防御局要求卫星质量不超过50kg,在高度不超过1000km的低地球轨道运行,至少能参与2年导弹防御系统试验。

3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美国将继续探索助推段拦截和高超声速武器防御能力,发展发射前导弹防御手段,建立集进攻与防御于一体的导弹防御体系。欧洲分阶段、自适应方案即将完成部署,美国将更加重视亚太地区反导系统的资源融合,强化美日韩军事同盟,以真正实现分阶段、多层次防御体系。

拓展反导体系架构,建立集进攻与防御于一体的导弹防御体系

美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导弹防御评估,根据《2017财年美国国防授权法》,此次评估名为《导弹防御评估》,与2010年《弹道导弹防御评估》相比,涵盖范围更广,主要包括发射前/发射后弹道导弹防御、集进攻与防御于一体的弹道导弹防御,以及本土巡航导弹防御。发射前防御是指利用电子战、网络战等手段在发射前干扰和破坏敌方导弹的数据链、瞄准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甚至在敌方导弹发射前进行摧毁。此外,此次导弹防御评估还新增了巡航导弹防御。

发射前/发射后防御方案

加大中段防御系统研制力度及部署规模,提升美国本土防御能力

美国将保卫本土免遭弹道导弹打击作为导弹防御系统发展重点。目前,美国已经部署了44枚地基拦截弹,其中40枚部署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的3个导弹阵地,其余4枚部署在范登堡空军基地。根据导弹防御局发布的2019财年预算申请,美国将扩建格里利堡的发射阵地,以实现2023年部署64枚地基拦截弹的目标。《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还要求导弹防御局制定计划,将地基拦截弹的部署数量增加至104枚。此外,美国还考虑在东海岸兴建新的导弹发射阵地,或者部署“移动式”地基拦截弹,进一步提高作战灵活性。“移动式”是指改变作战装备位置,重新安放,并在数天内发射。

美国导弹防御局正在对地基拦截弹进行全面的升级改进,对地基拦截弹助推火箭以及外大气层杀伤拦截器进行全面的升级改进。地基拦截弹未来可采用同时具有两级和三级的可选模式,现役的拦截器也将逐步被“重新设计杀伤器”(RKV)和“多目标杀伤拦截器”(MOKV)等新一代拦截器所取代。未来,地基拦截弹的作战有效性和可靠性将实现大幅提升。此外,美国还在研制新型“远程识别雷达”(LRDR),并计划集成到“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中,进一步提升目标识别和杀伤能力,为具备洲际拦截能力奠定基础。

推进无人机载探测与激光拦截技术研究,发展助推段拦截能力

在机载探测方面,美国开始研制多光谱目标系统D型样机(MTS-D),预计于2018年12月交付,进一步提升远程高空目标探测能力。多光谱目标系统包括机载、光电、前向红外转塔,用于远程探测高空目标,可为“宙斯盾”系统提供远程发射和远程拦截目标探测,以及为助推段定向能拦截样机提供目标识别。

在机载拦截方面,导弹防御局已经于2017年授出机载激光器原型样机合同,验证将激光器部署于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平台摧毁助推段飞行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预计2020年左右开展飞行演示验证。导弹防御局极具前景的两项高能激光项目是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二极管泵浦碱激光系统”(DPALS)和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光纤组合激光器”(FCL)。

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获得突破性进展,逐渐向实战化过渡

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进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的建设。装备方面,美国海军2017年成功开展了4次标准-6-1型多任务导弹飞行试验,首次使用具备防空、海基末段反导和反舰能力的多任务拦截弹,成功命中了岸上发射的亚声速或超声速目标,验证了防空、反导和反舰能力。美国陆军2017年成功完成了一体化防空反导(IAMD)作战指控系统(IBCS)“士兵调试事件”(SCOE)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试验,验证了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的基础能力和联合环境下的实时防空作战性能。

此外,2017年美国首次在欧洲和法、英等多国开展一体化防空反导实弹演练,成功拦截了1枚弹道导弹靶弹和3枚反舰巡航导弹。这是北约首次使用防空舰艇保护反导舰艇,验证了北约的“智能防御”方案。未来,美、法、英等国计划2年举行一次军演,旨在提高盟军在一体化防空反导环境下的互操作性。

猜你喜欢

超声速反导弹道导弹
高超声速出版工程
高超声速飞行器
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在众议院的尝试撤资中保留下来
高超声速伸缩式变形飞行器再入制导方法
基于UAF的联合防空反导体系能力指标需求生成方法研究
一种支撑反导精度链需求的多传感器资源调度方法
美军发展高超声速武器再升温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