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化底蕴修文化素养
2018-05-18李娜
李娜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泱泱大中国悠久而深远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涵养。初中生处在意识和目标的模糊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他们良好学习态度及提升个人品德修养都极具意义。文章主要讲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通过文本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体指如何从挖掘文章主要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从文本深一层的内涵中延伸到传统文化,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来传承传统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文章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德育渗透;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0-0036-02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渗透的过程将是兼容两者的双赢过程。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是发扬又是继承,特别是在现在的教育背景进行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更是让教学与教育双管齐下的重要举措。初中语文教本很多是在学生的文化素养上拟的教材内容,我们教师怎样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在落实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渗透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初中时期是处在人生目标、品性奠定的朦胧期,我们教者可利用我们语文课本里的精编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渗透。
一、现状凸显,传统文化进课堂势在必行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文化精华,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配合教师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能成为追梦的青年一代,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复兴梦就一定能实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一线教者发现:因为电脑及媒体的发达,我们的初中生对于阅读传统文化相关书籍以及传统文化中涉及到的的人和事都不甚感兴趣。同时,也许是所有的这些极具学习价值的事例都离我们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有需要也有必要让学生重拾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宽博内涵,在学习内容中感悟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追寻目标中找到坚定思想理念的支撑和支持。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师把传统文化融进课堂是当今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追求中国梦环境下势在必行的教学教育举措!
二、教学践行,传统文化进课堂交融相织
初中阶段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较多,也因为多项学科学习而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在兼顾语文教学的同时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项值得研讨的课题,其实我们只要用心体会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两者进行适当的交织,两者不仅不冲撞而且是会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
(一)课堂指导中穿插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都是编者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编写的,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历史文化深厚的古诗词;有内涵深邃而含义深刻的古诗文,有极具现代教育特色的现代文,更有魅力无限的外国文学等等,教育意义不言而喻!我们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在教學这些好文的同时渗透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我想,这样的教学无论是课程的学习或是学生学习的后续品性培养都是可行和可控的。例如教师在教七年级曹操的《观沧海》这首古代诗歌时讲述:此诗在表达方式上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一个“观”字是整篇诗文的统领。在讲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千古名句道出了曹操在“观”上面景物后的壮志豪情。它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的是诗中充满高度想象的意境,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声:我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更有对前途满怀信心的气度!教师在指导学生领悟诗中意境时可联系我们的生活及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分析和感悟: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遇到任何事情都改变不了自己的一颗积极向上追求梦想的心!古人是这样,我们作为现代人更应树立自己的目标,直面逐梦的渴望并坚定追梦的理想!所有的这些我们都是在潜移默化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我们希望也渴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把知识转化为他们人生路上奋进向上的力量!
(二)文章分析中折射传统文化现象
我们教者在讲述文情时如果能注重文本引申出来的含义并且在授课时进行落实,那将是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中,我在堂上提问:文中的牧羊人是为了一个什么信念而坚持种树的?学生经过颂读和教师的引导领悟到:因为牧羊人有一个执着的信念——我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持创造一个绿色的世界。我们教师与学生在理解好这一主题时就从文章中探讨,从而明白牧羊人是一个高尚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人!接着我们教师还可以讲述: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有高尚情操并为理想一直努力的人。如三国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名句中就展现出作者坚定目标方可成才的决心;宋代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看出作者坚决的信念;宋代郑思肖在《画菊》中写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作者借菊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我有我的节操以及对国家矢志不渝的情怀!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在感悟的同时进行延伸,从而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更深一层次的情愫,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我想,我们堂上授课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同时感受到对自身有益的的感悟,从而在感悟中升华思想吧。
三、阅读经典,传统文化进课堂覆盖全面
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在阅读中进行积累语文的各项素材。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讲述课文内容的同时有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经典书籍的必要。授课八年级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我除了讲解一个伟大母亲勤劳的一生和对“我”的教育之外,也让学生领悟文中毛泽东同志为朱德母亲写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感受一个好母亲的情怀并因势引导:其实大家课后可以读读关于朱德的《朱德选集》,可以读读那个年代的有关书籍等,最后的延伸更是把时代推到了更近的现在:关于伟大母亲形象的书籍还很多,你能列举一下吗?于是《中国历史上六位母亲的伟大形象》、《我们伟大的母亲》、《狼王梦》等等关于母爱的书籍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教师就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写写你最熟悉也最爱你的人——亲爱的妈妈!教师在课堂上如剥笋般把知识一层层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知识大观园中感知、领悟并享受这样的教法和学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传承传统文化,在滋养情趣中提升整体语文素质。
四、学科融合,传统文化进课堂汇集力量
传统文化进课堂不仅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所专有的事,我们的传统文化所涉及的领域是一个比较大的维度;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是走在其他科目前面的,我们语文教师在前面为学生开山劈路,教给方法并给予意识上的认识,让他们在其他学科上也能运用此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例如,在讲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在讲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外,还要求学生联系在物理课学到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这些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结构还特别的坚固?从这些分析中我们能感知古代能工巧匠的个人及团体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能够得到展现正是基于他们刻苦钻研和不断向上的心!在课堂上渗透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我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及教育效果是事半功倍的。又如我在教茅盾的《白杨礼赞》这一篇文章时,除了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思想,理解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之外,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在课堂上的学习都能将这篇文章扎扎实实学好。为了让学生们学习文本中更能感受到白杨的不平凡,我还要求他们唱唱赞美白杨的歌,并在课堂上举行“唱赞美歌”的小型演唱会:“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一首借物喻人的歌《小白杨》就这样让孩子们深情地演绎出来了,我其实早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在上阶段的音乐课上恰好是刚学过的。这样一来,孩子们把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也运用到了我们实际语文学习中,这样进行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对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极有好处的,这样的学科融合更能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多方位理解和感悟,更能丰盈学生的视野和提升他们的想象力。
当然,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很多,我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这些做法和想法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努力向上的愿想,有为提高孩子优良品性而努力的信心,有为了孩子们在不久的将来能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中华栋梁而奋斗的决心,我想,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林绍海.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学苑教育,2016(9):41.
[2]李晓军.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