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马太受难曲》的理解与教学

2018-05-18黄明

考试周刊 2018年42期
关键词:复调巴赫

摘要: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必修标准教材《音乐鉴赏》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选用巴赫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的《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72、78三个分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本文,简单介绍巴赫和《马太受难曲》音乐特点,探讨如何让普通高中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感受“宗教音乐”“复调音乐”《马太受难曲》的审美风格特征。

关键词:巴赫;宗教音乐;复调;《马太受难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时期德国的音乐巨匠,德语中“巴赫”一词在作“小溪”解,贝多芬赞誉:“巴赫不应该叫‘小河应该叫大洋。”巴赫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构成欧洲音乐的重要支柱,巴赫将复调音乐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复调手法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集复调音乐之大成。他的复调技法广泛地存在于他所创作的声乐套曲康塔塔之中、也存在于提琴和吹管音乐之中,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更新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获得“西方音乐之父”的美誉。

巴赫是虔诚的路德教徒,笃信宗教,他将宗教元素植根于音乐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内容来解读、歌颂、传播《圣经》,终生竭尽全力用音乐传播宗教精神。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5部宗教《受难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古钢琴组曲》《创意曲集》、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四首《乐队组曲》和大量管风琴曲,以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马太受难曲》是最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之一,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是以马太福音书中的篇章为诗词的基础,描写耶稣受刑之前的苦难与死的故事,以强烈的戏剧性处理悲壮的体裁,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具有史诗般的效果。

受难乐是以耶稣受难的故事为题材谱写的宗教性的音乐,从中世纪的格里戈利圣咏演变而来,不仅继承了德国宗教作品和清唱剧的传统,同时吸收了意大利歌剧,古希腊戏剧中合唱的因素,具有与歌剧同样强烈的戏剧性。和康塔塔一样,巴赫的受难曲歌词取自福音书,有叙述和发展剧情的作用。音乐形式丰富,有独唱的咏叹调、合唱、管弦乐等。

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马太受难曲》作于1728年,是巴赫篇幅最长、构思最复杂、演出阵容最大的作品,用到两个混声、一个男童共三个合唱队、两个管弦乐队和两座管风琴、以及多个高水平的独唱演员。在三百多年前的巴赫时代,这是极端复杂的演出编制。但这部作品写得非常朴素,没有歌剧的炫耀技术、歌喉、花腔,因为它用音乐来布道,是巴赫坚定的路德宗信仰的最深刻表达。这反而成就它在艺术上的独特地位。

巴赫生前,这部受难曲上演的机会很少,据证共演过三次,之后再未上演,《马太受难曲》的重见天日要归功于门德尔松。1829年,年仅20岁的门德尔松重新排演了“马太”,让这部沉默了八十余年的杰作得以“复活”。随后19世纪初巴赫复兴运动展开,巴赫众多湮没的作品逐渐重见天日。

鸿篇巨制的《马太受难曲》其中蕴藏着许多音乐宝藏和谜团,但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却是一部令人望而却步的作品。对比高中生喜欢音乐结构简单的流行音乐来说,这部作品音乐过于结构庞大,配乐复杂。并且,高中生的社会经历心灵阅历有限,尤其多数人未接触西方宗教音乐,没有受过基督教传统熏陶,对宗教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接纳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感受这部作品?

教材选用《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72、78三个分曲。教师授课的首要任务是“备教材、备学生”,认真通读教材、聆听音乐作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掌握知识点,为欣赏作品做好准备。

一、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点

(1)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知道音乐家巴赫。(2)“主调与复调”,(3)“十二平均律”,教师备好课,制作精美课件,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及MIDI软件,复调不同声部用不一样的色块表示,音乐听觉效果加入视觉效果,轻松解释复调与主调音乐的区别。视频展示黑白键盘间的全半音关系,使学生都能非常直观地感知“十二平均律”的划分。与此同时,强调我国明朝数学家朱载堉是第一個提出“十二平均律”的人,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 情境创设、聆听实践

音乐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体验的方式,课堂中在欣赏《马太受难曲》前,设计一个情景再现的环节,学生在管风琴的恢宏气势和独特音响效果下再现“耶稣临刑前游街示众”“耶稣之死”的情景。由此激发学生积极鉴赏和感受《马太受难曲》分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这样使学生尽可能获得对《马太受难曲》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巴赫没写过歌剧,但音乐专家认可,《马太受难曲》是没有写过歌剧的巴赫最好的“歌剧”。教师将作品的旋律加以精选,为便于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马太受难曲》就是一个布道的情景歌剧,音乐拟人化,比如男低音里有耶稣,门徒彼得,男高音担当福音布道者,两个混声合唱队是群体人物,如门徒、看热闹的群众,祭司等等,以审美为核心,突出音乐教学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学会聆听、体验巴赫《马太受难曲》的音乐风格,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英国音乐学家马尔科姆·博伊德在他的巴赫传记中将《马太受难曲》解剖为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戏剧、信仰、抒情和不朽。要全面理解这部《马太受难曲》巨作绝非易事,需要拥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音乐技法知识、丰富思想内涵、敏感的心灵体验力再加上对宗教信仰的全方面认识。聆听体验音乐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将来他们会有更细致深入地探究,具有更理性地思索人与宗教、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建伟.宗教精神在音乐里穿行——德国音乐家巴赫与中国音乐家阿炳的音乐之比较[J].作家,2009(10).

[2] 李璐.“宗教”还是“世俗”——对巴赫作品的再认识[J].科技信息,2012(35).

[3] 于璐.永远的巴赫[J].福建艺术,2000(6):5.

作者简介:黄明,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芗城中学。

猜你喜欢

复调巴赫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浅析复调钢琴作品的教学方法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隐士的诗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