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2018-05-18郭群英徐文卓

决策与信息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青年陈望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郭群英 徐文卓

[摘 要] 陈望道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之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践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通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以及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等实践,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通过翻译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编辑各类马克思主义报刊等方式,在社会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参与筹建共产主义小组、组建工会并领导工人运动以及在党外从事革命活动等工作来践行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还是在党外积极参与斗争的实践中,陈望道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 陈望道;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K825;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5-0057-08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陈望道作为中国早期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践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

陈望道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批传播者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领悟是其积极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先导。正是早年的留学经历,以及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等实践,使其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得到了不断巩固和提升。

(一)东渡日本寻救国之路

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一户农民家庭,祖辈都以务农为生,同时兼营染坊生意。经过两代人的辛勤劳作,家境较为殷实。陈望道自幼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古文基础[1]。

陈望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动荡不安的时期。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时中国正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陈望道在青年时代就已立下了报国之志。他16岁时离开家乡,来到义乌县城的绣湖书院读书。一年之后,他又回到家乡,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兴办学校,他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救国”的方式来拯救社会。

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重视科学知识。于是,在家乡办学一年之后,他考入了金华中学,系统学习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2]。他认为,欧美的科学最发达,要想兴办实业、富国强民,就必须出国留学,学习借助欧美的科学知识。于是他离开金华中学,在上海一所学校补习英语,随后又考入了浙江之江大学攻读英语和数学,积极为出国留学作准备。陈望道希望到欧美留学,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未能如愿。当时国内年轻人到日本留学的较多,于是陈望道放弃了欧美留学计划,于1915年去日本留学。

(二)初识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日本,陈望道先在东亚预备学校学习日语,而后在早稻田大学法科、东洋大学文科和中央大学法科学习,在四年半的时间里他完成了经济、物理、数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研习,获法学学士学位[3]。

留学期间,陈望道的主攻方向为法科,但他却非常关注时政。他在《从法科的人生往文科的人生》一文中写道:“法科万能的时代,一切尽有法科驾御的时代,早快过去罢!法科的人生早快过去,文科的人生早快过来!”[4]1917 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有了强烈共鸣。此时,以河上肇与山川均为代表的日本著名进步学者,纷纷向中国留学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广泛地进行社会主义宣传。陈望道很喜欢阅读他们翻译的作品,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此,他广泛阅读社会主义著作。幸德秋水的《长广舌》和《社会主义神髓》、西川广次郎的《社会党》、村井知至的《社会主义》等日本学者的著作,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像陈望道这样的中国留学生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这些进步思想的启发下,陈望道和其他留学生一起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积极参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在日本的这段时间,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影响下,陈望道的思想有了飞跃式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开始在心中萌芽。

(三)投身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启程回国,时任《教育潮》主编的沈仲九引荐他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此时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积极参与,俨然成为了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排头兵”。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陈望道、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提倡新思想和新文化,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被称为“四大金刚”。他们为推进语文教育改革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一是提倡白话文。他们主张语文课要教文言文,也要教白话文。二是教授注音字母。他们认为,要想普及白话文,必须学习注音字母。三是出版一系列的国语丛书。当时在《校友会十日刊》上预告出版的《新式标点用法》《国语法》《注音字母教授法》等书,陈望道都参加了编写。与此同时,他们还对国语教授进行研究,修订国语教授大纲,编写新的国语教材等。这一系列措施对旧式教学传统产生了猛烈冲击。

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对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时任教育厅长的夏敬观责令校长经亨颐辞退这4名教师,但校长不肯,于是教育厅下令撤换校长。学生群起加以抵制,反动当局就派了大批军警包围学校,准备驱逐学生出校。最终“一师风潮”引起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师生的公愤,聚众声援,终于使这次查办以所谓收回成命告终。“一师风潮”使陈望道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训,同时更增强了他与旧制度展开斗争的决心。“一师风潮”更使他懂得,在学校所进行的这场改革,实际上只是宣传文学革命,社会改革问题只是涉及一些而已,如不进行制度的根本改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功的。

二、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投身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望道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寓意“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陈望道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各项活动。

(一)翻译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

陈望道作为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他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日本回国后,为了向中国推介马克思主义,陈望道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的《马克斯(思)底唯物史观》。陈望道凭借对日语的精通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在译文中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理论,用图表的形式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并说明当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会发生社会革命,这就是阶级斗争的学说。他在这个时期已经较为系统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

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其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所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陈望道正式翻译之前,《每周评论》曾经发表过《宣言》的一段话。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中,李大钊发表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该书摘录了《宣言》中的大部分内容,朱执信也参与了部分翻译。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完整翻译《宣言》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1920年2月,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家中过春节,开始着手翻译《宣言》。为了能安静地进行翻译工作,他躲进了僻静的柴房,用两条长板凳加上一块铺板当书桌,摞起泥地上的几捆稻草当凳子,晚上靠一盏昏黄的油灯照明。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开始了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作[5]。陈望道既有良好的日语基础,又对英文较为精通。他将《星期评论》社提供的日文版《宣言》,与陈独秀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取来的英文版《宣言》相互对照 ,借助《日汉辞典》和《英汉辞典》,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地进行翻译。经过两个多月孜孜不倦的工作,1920年4月终于完成了《宣言》的全文翻译。同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诞生,陈望道是其八位成员之一。陈独秀筹措资金于当月正式推出第一版《宣言》中译本,共计1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后又再版印了1000册)。

这本小册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中国社会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众多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宣言》[6]。此后,毛泽东发表的《关于农村调查》中再次提到:“记得我看了陈望道翻译的《宣言》,初步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宣言》影响了早期整整一代的共产主义者,正是这些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战争,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编辑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

早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陈望道就参与并主编了《浙江第一师范校友会十日刊》 和《浙江新潮》,前者被誉为“五四”时期“浙江的一颗明星”;后者是浙江第一份受十月革命影响而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

1920年4月,陈望道结束《宣言》翻译工作之后,应邀赴《星期评论》任职。6月6 日《星期评论》被迫停刊,陈独秀即邀请陈望道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2月,陈独秀应邀赴广东任职,陈望道接替陈独秀负责《新青年》的主编工作,此后,他与李达、李汉俊等共同努力,不断扩大《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其办刊方向日益明确,并最终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陈望道主编的《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陈望道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影响,陈望道还通过邵力子将《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争取过来,担任了《觉悟》副刊的编辑,将《觉悟》转变为党的外围刊物。《觉悟》是继《新青年》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舆论阵地。这两份刊物作为党的舆论阵地,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从思想上巩固刚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都起了重要作用。1920年11月,陈望道还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工作。《共产党》月刊出版后,旗帜鲜明地宣传共产主义,介绍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广泛报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反对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坚持办刊方向捍卫马克思主义

陈望道主编《新青年》期间,坚持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此举引起了胡适的强烈不满。胡适声称: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实在是看不过了,忍不住了。于是,他一边咒骂《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的汉译本”,一边又提出所谓“我的政论的导言——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表明自己是一個实验主义的信徒。胡适还提出了改变《新青年》办刊性质的三个方案:一是听任《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的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二是恢复“不谈政治”的戒约;三是停办。

胡适的这一主张遭到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坚决反对。李大钊表示,绝对不赞成停办,因为停办比分裂更糟糕。鲁迅也明确表示赞成陈望道等人的办刊方针。在这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激烈斗争中,陈望道态度鲜明地站在李大钊、鲁迅等人一边,坚持和捍卫《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通过与胡适的实验主义的论战,陈望道和其他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有力地击退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也为创建中国共产党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三、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践行

作为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陈望道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在实际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一)参与筹建共产主义小组

陈望道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到上海与陈独秀会面,决定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5月,经陈独秀介绍,维经斯基与上海的社会主义者建立了联系。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等以《新青年》杂志社为中心经常举行座谈会,讨论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改造等问题。他们首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然后正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陈独秀担任书记,陈望道是发起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一度担任劳工部长。12月陈独秀去广州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即由陈望道和李汉俊负责。陈望道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代理书记[7]。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开展了许多活动,陈望道作为小组负责人之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建党作准备,上海党组织把《新青年》改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以崭新的面貌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陈望道负责主编的《新青年》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从思想上巩固刚刚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组建工会并领导工人运动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把发动工人运动作为一项头等任务来抓。他们纷纷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并组织工人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同剥削者进行斗争。

陈望道是领导工人运动的主力成员之一。具体来说,一方面是积极筹建工会组织。陈望道曾担任3个月的劳工部长,与工人比较熟悉,对组织工会有经验,能得到工人的信任、支持和配合。于是以陈望道为主,上海共产党成员于1920年11月发起组织机器工会。工会明确规定:“谋本会会员的利益,除本会会员的痛苦。但要达到这个宗旨,第一,不要变为资本家利用的工会;第二,不要变为同乡观念的工会;第三,不要变为政客和流氓把弄的工会;第四,不要变为不纯粹的工会;第五,不要变为只挂招牌的工会。这五种工会,都是妨碍工人的组织,我们应该留心注意。希望我们这个工会,不和资本家握手,不和政客流氓握手,不分同乡不同乡,不要限制绝对的机器工人,我们对于这个工会,都要负起极大的责任,去大大地联络、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工会。”[8]这些简明扼要又立场坚定的规定,容易被工人接受,产生了很大影响。机器工会第一批吸收会员370多人,还出版了《机器工人》刊物。这是在陈望道等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指导下中国工人阶级自己的第一个新式工会。陈望道还直接帮助筹组、创建了上海印刷工会,以及纺织、邮电工会,这都是中国第一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的工人组织。这些工会组织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取得的巨大实践成果。

另一方面是积极组织工人运动。陈望道对初期的工人运动的主要任务把握准确,即启发和培养工人的阶级觉悟,支持他们的经济斗争。当时他经常深入沪西小沙渡路一带工人集中居住的地区,向工人群众发表关于劳工神圣和劳工联合的演说,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开办职工补习夜校、平民女学等活动,把政治内容结合到教学中去,努力提高工人的觉悟和文化知识水平。在他们的发动和支持下,上海工人运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三)在党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正当陈望道积极参与筹备中共一大时,陈独秀和李汉俊因如何解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经费不足问题发生冲突,陈独秀在争执中牵扯到陈望道,还四处散发书信,诬称李汉俊和陈望道要夺他的权[9]。陈望道要求陈独秀对此进行公开道歉,被陈独秀拒绝。陈望道不能忍受陈独秀独断专行的态度,表示今后再不愿意接受陈独秀家长式的统治,提出脱离组织请求,为此陈望道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陈望道虽然暂时离开了党的组织,但他却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自觉履行党的宗旨。他于1923年秋接受组织委派,到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在党的领导下,陈望道率领全校师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使上海大学成为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时期,陈望道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7月,陈望道遵从周恩来的指示,发起成立“上海新文字研究会”,争取到公开的合法阵地,以此展开大量统战工作。1940年秋季起,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屡遭汪伪特务迫害,陈望道不得不离开上海,取道香港辗转回到当时迁校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自194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为民族新闻事业的创建付出了艰辛劳动。解放战争时期,陈望道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支持和保护进步学生。1949年4月,国民党大肆逮捕屠杀爱国人士,陈望道被列入黑名单。在复旦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陈望道被安全转移,直到迎来全国解放。建国后,陈望道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在这一岗位上,他不辱使命,积极贯彻党的教育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为把复旦大学建设成为新型大学而鞠躬尽瘁。

1957年5月31日,中共上海市委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接收陈望道入党的申请报告。毛泽东看到报告后说:陈望道愿意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不用写自传,也不用写报告。1957年6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收到了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邓小平签署的“同意接收陈望道入党的意见”。就这样,中共中央直接将陈望道接收为中共党员,自此陈望道重新回到党内。

无论是在筹建中共的过程中,还是在党外积极参与斗争的过程中,陈望道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远远.陈望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邓以明.陈望道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陆珠希,王长金.陈望道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 观察与思考,2015,(5).

[4]陈望道.陈望道全集:第6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

[5]周会会.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前前后后[J].浙江档案,2002,(9).

[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7]邓明以,张 骏.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8]许黎英,朱顺佐.简论陈望道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建党活动[J].浙江社会科学,2011,(6).

[9]刘 全.陈望道的共产主义信仰[J].红广角,2013,(6).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新青年陈望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望道: 误把墨汁当红糖吃
陈望道与省立安徽大学
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人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