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54例ICU患者器械性压疮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2018-05-18麦燕婷郭泽霞王佳月

西南国防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面罩压疮医疗器械

麦燕婷,郭泽霞,王佳月

压疮也称为压力性溃疡、褥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持续性缺血、缺氧、营养不良,最终导致组织溃烂坏死所致。压疮会直接增加患者的疾病痛苦,增加医疗经济负担,严重时可继发感染、脓毒症、败血症等,导致患者全身衰竭而死亡。因此,卫计委最新发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16年版)中明确提出,必须完善压疮的专项护理管理制度,将“预防和减少压疮发生”作为卫生安全质量的重要指标[1]。ICU室危重患者较多,长期使用心电监护仪、吸氧面罩、气管切开导管、矫正器、呼吸机等医疗器械,器械使用部位较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压疮损伤,已成为影响病情转归、引起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2]。因此,如何预防IUC患者器械性压疮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对医院1054例ICU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医院ICU器械性压疮的发病情况,并分析相关的预防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54例ICU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 18~75 岁;(2)ICU 住院时间≥2 d。 排除标准:(1)精神意识障碍,不能正常配合研究;(2)患有急慢性皮肤疾病或皮肤外伤者。其中男642例,女412例;年龄21~72(51.3±10.2)岁;住院时间 3~46(8.9±2.1)d。 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调查方法 成立具有专业ICU护理知识且经过压疮防治培训的调查护理小组,制定详细的压疮调查信息表,在每位患者入内外科、急诊ICU时,由经过培训的ICU骨干护士收集患者姓名、年龄、住院时间、生命体征监测情况等常规信息,并负责每日观察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发生器械性压疮,详细记录器械性压疮发生部位、压疮分期及相关医疗器械使用情况,详细记录,并提交小组讨论预防对策。

1.3 器械性压疮的定义和分期标准 按照2007年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PUAP)中关于压疮的定义及分期标准[3],对压疮进行评估。压疮的定义:在压力或复合有剪切力和(或)摩擦力作用下,发生于骨隆突处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器械性压疮的定义:由于体外医疗器械产生压力而造成的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损伤形状与压迫部位器械形状一致。压疮分期标准:(1)Ⅰ期:皮肤完整、发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之不褪色,常局限于骨凸处;(2)Ⅱ期:部分皮肤缺损,皮肤表浅溃疡,基底红,无结痂,也可为完整或溃疡的血泡;(3)Ⅲ期:全层皮肤缺失,但肌肉、肌腱和骨骼尚未暴露,可有结痂、皮下隧道;(4)Ⅳ期:全层皮肤缺失伴有肌肉、肌腱和骨骼的暴露,常有结痂、皮下隧道。

1.4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病例数据用例和百分率等表示,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器械性压疮发生率 本组1054例均成功配合完成调查,无中途退出或脱落病例。共有26例出现器械性压疮,占2.47%。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内科ICU患者11例,外科ICU患者8例,急诊科ICU患者7例。

2.2 器械性压疮部位分布 本组器械性压疮好发部位依次为:头面部>足跟>会阴部、四肢>颈部>胸背部,见表1。

2.3 器械性压疮分期分布 压疮分期病例数依次为:Ⅱ期(14 例,占 53.85%)>Ⅲ期(9 例,占 34.62%)>Ⅰ期(2例,占 7.69%)>Ⅳ期(1例,占 3.84%),以Ⅱ~Ⅲ期为主,占88.46%。

2.4 引起器械性压疮的医疗器械使用情况 引起26例ICU患者发生器械性压疮的医疗器械主要是NIPPV面罩、气管插管及固定装置、矫正器、约束带等,见表2。

?

?

3 讨论

压疮是患者尤其是ICU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受压皮肤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因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局部皮肤组织损伤。大部分压疮发生在骨突部位,尤其是骶尾部和足踝处[4]。近年来,随着器械性压疮越来越多的发生,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医学上对这一压疮类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报道文献也十分缺乏,给临床预防、改善患者住院质量带来诸多困难。

3.1 ICU器械性压疮的原因 ICU患者病情相对严重,使用医疗器械的种类多、且时间长,而各种医疗器械对局部皮肤组织均有一定压迫作用,若未及时处理解除器械压迫,较易引起器械性压疮[5]。本研究1054例ICU患者中,器械性压疮发生率为2.47%,较文献报道ICU器械性压疮发病率1.65%(37/2240)偏高[6],说明医院ICU器械性压疮的预防工作尚有待改进。有报道指出,ICU常用医疗器械有心电监测仪、脉氧夹、血压计、导尿管、接便器、呼吸机、面罩、鼻胃管、约束带、矫正器及其固定装置,器械与机体连接、固定使用的固定带或连接系带装置等,对接触部位皮肤产生持续压力,局部皮肤受缺血缺氧影响,容易出现压红、瘀斑、破溃甚至溃疡等[7]。此外,压疮受损皮肤部位一般较为隐蔽,临床中很难第一时间发现和及时处理,这也是ICU器械性压疮发生的重要原因。

3.2 ICU器械性压疮的防治对策

3.2.1 加强医疗器械接触部位的检查强度 ICU患者器械性压疮具有一定隐蔽性,早期不易被发现。如使用约束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时,检查口唇附近皮肤组织及口腔黏膜组织时较为困难,导致类似隐蔽的器械性压疮早期不易被发现。因此,临床实际中大多器械性压疮患者被发现时已是Ⅱ~Ⅲ期、甚至Ⅳ期压疮,皮肤组织损伤程度较高。本组26例ICU器械性压疮患者中,以Ⅱ~Ⅲ期为主,占88.46%,而Ⅰ期仅发现2例,占7.69%,也说明了器械性压疮早期隐蔽性这一特点。因此,应注意检查医疗器械下面和周围皮肤组织情况,至少2次/d。应仔细检查局部皮肤有无压力性损伤迹象,并评估压疮发生风险,如受压情况,皮肤颜色、湿度等。

3.2.2 减少接触皮肤压力和保持干燥 ICU有些医疗器械属于硅胶、金属等材料,固定后对接触皮肤的压力较大[8],而且对皮肤的散热功能有较大影响,可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温度、湿度发生改变,增加器械性压疮发生风险。本研究中,ICU器械性压疮主要发生在头面部,占42.30%,而NIPPV面罩是ICU患者头部最常使用的医疗器械,患者面罩呼吸时,不能直接与空气对流,口面部蒸发水分、出汗等,均可使受压的局部皮肤潮湿松软,而易发生压疮。本研究中NIPPV面罩引起器械性压疮占比高达30.77%(8/26),也较好说明这点。因此,建议注重医疗器械接触部位的皮肤干燥清洁处理,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同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皮肤减压敷料,减轻接触皮肤的压力,改善接触部位皮肤的微环境,如选择渗液吸收贴放在NIPPV面罩和皮肤之间,有助于减轻受压力和调节内部温度、湿度等。

3.2.3 注重ICU器械性压疮的预防意识 尽管器械性压疮发生情况越来越常见,但临床对ICU器械性压疮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年越来越多调查研究指出,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已达到非常高的比例,值得医护人员重视[9]。而根据2016年最新的压疮指南[10],相对器械性压疮的积极治疗,预防的意义更为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提高ICU器械性压疮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责任意识,积极做好预防护理措施,增强优质服务患者的责任感[11]。尽管受ICU特殊的医疗环境制约,不能杜绝器械性压疮的发生,但通过树立积极预防的意识、优化护理工作,是可避免许多器械性压疮的发生,将此类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侯保俊,陈真,鲁琎奕,等.医院建立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与医院管理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2):1-5.

[2]刘妹,陈少清,苏泉妹,等.预防气管插管相关性压疮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1):193-194.

[3]宋文静,管晓萍,李蓉,等.压疮患病率调研方法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4,25(8):843-846.

[4]张慧,绳宇,周瑛,等.ICU患者压疮发生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21(7):690-693.

[5]余昆容,李峥.ICU患者发生压疮的高危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2):55-57.

[6]刘亚红,李婷,付成成,等.ICU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1):1252-1254.

[7]杨月桂.循证护理干预在ICU危重患者压疮防治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3):1809-1812.

[8]周露,赵红琼.自制减压双鼻氧管预防昏迷患者鼻氧管耳部压疮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1):1638-1640.

[9]靳辞辞,王惠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的研究现状[J].护理与康复,2016,15(10):946-949.

[10]邓欣,吕娟,陈佳丽,等.2016年最新压疮指南解读[J].华西医学,2016(9):1496-1498.

[11]单妙航,卢婉娴.护理专案降低ICU高危压疮患者压疮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3(12):6-7.

猜你喜欢

面罩压疮医疗器械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理想面罩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自动变光焊接面罩的使用和保养
浅谈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七味白榆散治疗压疮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