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国腹心地区商周时期古城古国的考古学研究与思考

2018-05-18张光明

管子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临淄城址故城

张光明

(淄博市博物馆,山东 淄博 255000)

齐国腹心地区是指以今淄博市为中心的鲁北地区,北至高青、广饶,东至淄河,南至泰沂山脉以北的博山区、淄川区,西至今邹平孝妇河流域;此即《史记》所载的齐国所谓“四塞之国”①《史记·苏秦列传》载:“齐南有泰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和《孟子》所言齐国之初疆域“方圆百里”之地域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或封百里,或五十里。”《孟子·告子下》载:“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而近年在该地区出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地点也证明了这一地区应确为齐初百里之域的腹心地区。时间概念指历史上的商代和西周时期。早在30年前我们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论证商代晚期的东方诸侯国蒲姑国,逄国,齐早期都城营丘应均在此范围之内。又据《左转·昭公二十年》载:“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以此推论以临淄为中心的齐国腹心地区还应存在有东夷之方国爽鸠氏,夏商之际季荝氏、逢伯陵、蒲姑氏诸方国。近年我们在齐之腹心地区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对上述所列古城古国的探索又有了新的进展,可视为齐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现粗略整理成文,敬请学术同仁指教。

一、对商代蒲姑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桓台唐山一带以史家为中心商代城组的发现与蒲姑国文化研究

文献记载商代晚期在我国东方建立的主要诸侯有奄国和蒲姑国(蒲姑即薄姑),而周公东征灭两国后而封建立了齐鲁两诸侯国。文献又载蒲姑国在今博兴柳桥一带。但近年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在此地发现有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遗址、且无大型城址发现、也没有发现商周文化遗存,因而时代不符,此地不可能为蒲姑国的都城所在。1996—1997年我们在桓台史家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岳石文化大型木构祭祀和商代祭祀遗址,商代贵族墓地,出土岳石文化甲骨文、商代青铜器和大型祭祀遗迹,发现了史家、唐山、旬召三座城址,城址的时代在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其面积大者30万平方米,小者10万平方米,是山东鲁北地区夏商周文化的重大新发现。旬召城址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又发现了“叔龟”铭文,在此周边存在着史家、唐山、旬召、李寨等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商周时期的城址,凡城址、青铜器、甲骨文、祭祀遗址等重要发现,据此我们认为此地应是蒲姑国都城所在,对此的研究我们在《商奄、蒲姑钩沉》一文已有详述[1]。蒲姑国活动时间应在商代晚期,活动范围应在齐之腹心地区的今淄博市为中心,按当时城址之规模均面积较小的现状思考,商代晚期方国都城应是一城址组团或多个同时代功能不同的城组构成。祭祀、墓地、居住不可能在一座中小型城址功能所完全具备。此对探寻鲁南地区奄国及鲁国早期都城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桓台史家岳石文化、商代城址

2.张店冢子坡商代城址的发现与思考

据考古资料显示,商代晚期蒲姑国的地域在今邹平以东、淄河以西、南至泰沂山脉、北至渤海范围之内,此地与齐之腹心地区大致相同。最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张店冢子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探出龙山文化至商代城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体情况还有待考古发掘证实。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它与周边早已发现的张店南家制陶作坊遗址,周村商家、水磨头商代遗址,2015年山东省考古院发掘的张店黄土崖商代遗址发现一聚落遗存。这一组聚落遗址北依蒲姑国都城,南为山区、实为蒲姑国南部一文化中心。这一区域的商代文化遗存,应以张店冢子坡城址为中心。

3.临淄范家商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

2013年在临淄区稷下街道范家村发现了一座东西长约162米、宽约154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城址,时代属商代晚期。此城址近似方形,规模较小,向东不远就是淄河,此处商代遗存发现较少,不可能为聚落区域。而据靠近东部淄河的地理位置推论,该城址应是蒲姑国东部边境屯兵设置,带有现在边关驻兵的性质,此对确定商代晚期蒲姑国东部边界疆城和军事设防形制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

临淄范家商代城址示意图

二、对商代逄国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1.周村逄伯陵故城的勘探与思考

前已言及,商代在齐之腹心地区还存有逢国,即文献所载的逄伯陵。这是鲁北地区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唯一证实了存在的一个商代古国。逄国,炎帝后裔,少昊支系,姜姓齐国的先祖,商代齐地土著成立的邦国[2]178。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山东济阳曾发现西周时期贵族墓,出土“夅”字铭文青铜器,证明确有其国[3]。关于逢国李学勤先生在《有逢伯陵与齐国》一文中予以考证,认为“逄为姜姓,炎帝之后,商代取代季荝,都于齐”[4]454。孙敬明先生在《逢史献苴》一文中予以考证,认为商代的逢国都邑应在临朐西朱村一带,春秋时期逢氏东迁今胶东肥城铸乡,蓬莱,安户逢王冢皆东迁至遗存[5]491。逄国最早见史载是夏朝逄蒙,《孟子·离类》:“逄孟学射于羿。”商代见史载为逄伯陵,在临淄一带。据此探寻,在周村王村沈古村西有一遗址为逄陵故城。遗址发现于19世纪80年代,汉代仅为石鼓城,调查和考古勘探证明此地是一处龙山文化至汉代文化遗址,无大型城址发现,故此与逄陵故城无关[6]6。

2.邹平於陵故城的发现与思考

又据考古调查知周村南有於陵故城,为周村城的前身。19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在考古调查时遗址面积规模大,地面暴露商周时期的陶片,断壁暴露夯层清晰,也应是一处大型商周文化城址。2016年为了推进逄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周村逄陵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探明此处为一处龙山文化至汉代文化遗址,并无城址发现,此地定位逄国故城已无可能。对此我们认为於陵故城遗址应为逄国故城所在,应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以求逄国故城的解决提供线索,从而推进逄国文化的研究。与此张富祥在《逢国考》一文中也认为逄国在立国之初,其都邑在於陵故城,逄陵也称於陵,即周村前身,先秦齐邑於陵故城。但我们不同意将丰伯、蒲姑、逄伯陵混为一族说[7]。

三、对齐国西周早期都城的研究与思考

众所周知,今临淄齐国故城文献记载建于西周中期齐献公时期,公元前851年。但五十多年的考古发现证实今所见齐故城规模形成于战国早期的威王、宣王时期。齐献公迁都临淄在何处建城?今齐国都城又是如何兴建和扩建的?西周早期营丘城邑地望何处?一直是齐文化研究的重点课题,对此的考古研究与进展也可称其为齐文化研究的重大进展。

1.高青陈庄西周早期城址的发掘与营丘城的研究

2009年高青陈庄西周早期城址的发现以来[8],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极大关注,由此也再次引起了对齐国早期文化,特别早期都城营丘的讨论,从而全面推动了对齐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众所周知,对营丘城的探索始于汉代,即有临淄、昌乐说;上世纪9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根据调查发现又提出了寿光窝台、青州藏台、张店昌城诸说。

我们根据新的考古发现和商周时期齐地的地理情形、推论营丘城邑应在齐国初期“方圆百里”的腹心地区。直至2009年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发现和发掘材料公布后,凡城址、贵族墓葬、祭坛、甲骨文,特别是墓葬出土带“齐公”铭文铜器在山东均为首次发现,其学术价值重大;学界一致认为“齐公”即指姜太公,为姜氏后裔所铸造,此为首次发现与姜太公此人相关的青铜器,故有的学者对此资料研究后又有营丘、军事城堡、墓陵诸说[9]。观其城址,规模偏小,南有一城门,南部是一祭坛,虽有灰坑、井、小型房屋等遗迹、并无大型宫殿遗迹发现,多见墓葬,已探明26座中型贵族墓葬,北部多为空地,据此我们推断此城很有可能是一处齐国姜氏统治者西周时期的墓陵所在。春秋时期姜齐墓陵在临淄齐故城河崖头一带,此地已探大型贵族墓二十余座,尤以春秋时期齐景公墓大型殉马最为著名。而战国至汉代齐国贵族墓葬多在其城南一带。既然西周时期姜氏统治者的墓陵在这里,按当时情景分析齐国早期都城——营丘城邑也应在此不远的区域内,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发现对探索营丘都邑的位置具有坐标意义。按此索稽,近年我们在高青又做了如下考古探索。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

(1)高青狄城遗址的勘探与试掘

狄城遗址地处高青北部,现为高城镇政府所在,第二、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此遗址,并断定为一处汉代遗址。狄城遗址与陈庄遗址一样,地处济水(老黄河故道)北崖,是一处高埠遗址。文献记载,此处原是夙沙氏和鄋满国所在地,时代可早至商周时期。齐之北境长期存在戎、狄等少数民族,随其势力发展,时而南进,时而北退,该处应为狄、戎等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强大后修筑的最近南部城池。齐地夙沙氏世业煮盐,此当于渤海南崖盐业生产相关。2014-2015年我们对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勘明此地是一处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从夯土出土遗物分析,时代可至岳石文化,商周战国时期晚至汉代[10]。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高青县政府在高城成立了“齐文化考古实践基地”,并对狄城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多见战国时期和汉代遗存,此与营丘城邑的时代不符,故该城址还应是戎氏的少数民族所建,可能与营丘无关,但此对研究夷戎和齐狄关系意义重大。

高青狄城周代城址平面图

(2)高青贾庄商周时期大型遗址的发现与思考

2017年我们在高青花苑沟镇贾庄村东又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南距陈庄城址约8华里,遗址南有一古河道,为老济水故道。遗址原为大型高埠,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十几年前因村砖厂取土,在其中心部位约10万平方米下挖了3~5米,今大量灰坑、墓葬暴露在外。此地还出土有精美玉器,骨器,陶瓷等文化遗物,时代早至龙山文化至商周,晚至汉代。商周时期陶片随处可见,且档次较高。据调查此地还出土有骨刻文和竹简等重要文物信息。当地政府已采取保护措施,准备与山东大学合作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勘探。希望有重要发现,为营丘故城的地望探索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高青,春秋战国时期为高宛,为齐国养马之地,后为田横故里,汉为千乘国。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主要河流为济水,小清河。境内的大芦湖与博兴的芦湖,桓台的马踏湖在汉代以前为一大的水面,此水面为渤海南部最大的湖,海拨0°,史称少海。即文献记载的春秋晚期,齐景公与晏婴站在柏寝台观少海,史载出《晏子春秋》。少海地处我国东部也称东海,我们认为此少海即史载的“太公东海人氏”之东海,也即“精卫填海”之海,“后羿射日”之东夷首领之后羿为夏朝逄蒙(逄伯陵之地)之师,故事也应发生在此,所以高青的考古发现,为探索齐国早期都城——营丘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将以此为据,通过不断的在鲁北地区展开考古工作,从而推动齐国早期文化的全面深入研究。

2.临淄齐都“古城”的认识与齐故城的迁都与扩建

余生在古城,学在北京,工作在淄博。古城是一古老地名,处齐故城东北部,由仁和、义合、田家、东古四村组成。在近四十年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思考中,近年才认识到“古城”是齐故城最早建城的地方。

今临淄齐故城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在全国先秦时期城市建设中独具特色、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商贸都市、有古罗马之称誉,也是齐国城市文化研究的中心。大家知道,今齐故城内最早的文化堆积和出土器物多见西周中期,尤以战国和汉代最为丰富,此与史载西周中期齐献公迁都临淄的时间基本吻合。且所见西周时期遗迹和遗物均出土在今以故城东北部的东古,河崖,阚家村附近,证明此地应是齐故城最早的活动区域。近年齐故城内的考古工作证明东北部有城址,面积约50~60万平方米。此城的建筑时间当在齐献公迁都临淄之时。也就是说,此城是今齐故城内最早建筑的城址,时间可早至西周中期。因该城的建筑年代要早于大城,故称其谓“古城”。

近年的考古工作进而证明齐故城春秋时期逐渐向南扩建,今齐故城东南部多见春秋时期齐国作坊遗址可证。因今见齐故城西部(临淄—古城公路以西)迄今未见早于春秋时期的遗迹,是证今齐故城西部为战国早期田氏齐国所建,使用至东汉时期[11]540。齐国统治中心也由东北部的东古、河崖一带迁移至西南部俗称“金銮殿”的桓公台一带。由此证明,临淄齐国故城自西周中期齐献公(公元前851年迁都此地)始建城邑,至战国早期完成大城建设(公元前300年前后),先后历经了约400—500年时间。临淄齐故城作为齐国都城长达600余年,也是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开放、包容、实务的齐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临淄齐古城西周始建、扩展示意图

四、对齐国腹心地区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与齐国早期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齐国疆域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孟子》载:齐初封之地,方圆百里。其周边皆为宗周京畿之地。齐初之封百里之地,当在今淄博市范围之内,故称之为齐国腹心地区。而齐国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可基本确定在此百里的范围。通过齐国西周时期出土青铜器的特征,我们还可进一步了解西周时期齐文化与宗周文化,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而了解西周时期早期齐文化的特征及变迁过程。

1.齐国腹心地区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情况

考古所见,今淄博地区西周时期为齐国青铜器的出土地点主要有:临淄齐故城、高青陈庄西周城址、桓台唐山、张店沣水、淄川太河五个地方。另沂源西鱼台,东里出土的青铜器应为鲁国之器,淄河以东出土的青铜器应属莱国之器。现介绍如下:

(1)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出土青铜器

2008-2010年山东省考古所发掘陈庄遗址大型贵族墓。出土西周中期青铜器50余件。其中12件带“齐公”铭文,更显其重要。还有6件玉器,1件甲骨文。此对研究齐国早期文化价值重大。

(2)临淄齐故城出土青铜器

出土的青铜器均在东北部“古城”之内,有:

1)2013年东古村南出土铸“太公”铭文青铜器。

2)1964年河崖头村出土大型铜盂等铜器12件。

3)1884年在对河崖头殉马坑保护工程中发现一座西周中期墓,出土青铜器20余件。此外在河头一带还零散出土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3)桓台唐山、旬召出土青铜器

1986年桓台唐山遗址东南出土一件西周晚期青铜器鼎,今藏桓台博物馆。

1986年夏旬召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铸有“叔龟”铭文两件西周早期青铜觯和鼎。

(4)张店沣水昌国故城西山出土青铜器

19世纪90年代,张店沣水镇西山出土一件西周晚期青铜鼎,品相良好,此应与昌国故城有关。

(5)淄川太河出土青铜器

1982年11月,淄川在太河发现一座西周晚期墓葬,出土一批青铜器。计有:鼎、鍪 、戈3件。(《考古》1986年4期)。

综观以上5处西周时期青铜出土地点,皆在今淄博市境内。由此可以基本确定齐国初封之时“方圆百里”之范围所在,并可观青铜器组合、装饰、造型之特征,进而对齐国早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2.西周青铜器的出土反映齐国早期历史文化的相关问题

(1)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可以确定齐初分封“方圆百里”的范围

北——今黄河以南,小清河(济水)以西

南——淄川(泰沂山脉以北)

东——淄河以西

西——孝妇河以东(周村、邹平以东)

包括今:临淄、广饶、博兴、周村、邹平、淄川、博山、高青、张店。

(2)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征的一致性证明周王统治的稳定性

西周时期齐地出土的青铜器特征与周王朝高度一致,说明这些青铜器有些可能来自周王朝,或赏赐所得,或地方铸造,其造型、纹饰、组合的高度一致性是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文化在齐地直接反映,证明是西周时期周王朝统治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而青铜器的特征发生变化当在春秋前期,是证进入东周时期周王朝实力渐弱,诸侯国国势渐强的历史现实。

3.西周时期出土陶器的多样性反映平民文化融合演进的过程

青铜器是贵族文化的反映,陶器则是平民文化的反映。周初齐地出土的陶器则反映出商、周、土著东夷文化渐进融合的过程;如鬲:齐地出土有周式鬲、商式鬲和土著素面鬲,西周晚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融合统一完成的时间则在春秋晚期,战国时期统一为鼎、豆、壶的器物组合。反应在齐国陶器文化的渐进过程是齐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体现,也是齐国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对此文化现象应给与高度关注。

上述通过近年齐国腹地商周时期的考古工作,对该地区内商周时期古城古国,特别是齐国早期文化研究提出一些我们不成熟的认识和思考,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

[1]常兴照,张光明.商奄、蒲姑钩沉[J].管子学刊,1989,(2-3).

[2]王永波,王传昌.山东古城古国考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3]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J].文物,1996,(12).

[4]李学勤.有逢伯陵与齐国[C]//齐文化纵论.北京:华龄出版社,1993.

[5]孙敬明.逢史献苴·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M].济南:齐鲁书社,2006.

[6]张光明.淄博市张店周村古遗址调查报告[C]//海岱考古.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7]张富祥.逢国考[J].管子学刊,2010,(4).

[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青陈庄西周遗址[J].考古,2010,(8).

[9]任相宏,张光明.高青陈庄遗址M18出土丰簋铭文考释及相关问题探讨[J].管子学刊,2010,(2).

[10]张光明,等.齐文化大型城址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山东高青狄城故城遗址初探[J].管子学刊,2016,(1).

[1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故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临淄城址故城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沾化至临淄高速公路北贾枢纽立交段选线研究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富足繁华的第一大都会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若使梦至故城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