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配合综合训练、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8-05-18郑琳张传涛李琳
郑琳 张传涛 李琳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为了使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选取我院脑梗死患者47例,评价中医针灸配合综合训练、运动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康复方案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例,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52.34±2.36)岁,病程2h~6 d,平均病程(2.41±0.88)d,17例中基底节梗死,16例脑叶梗死,14例多发性梗死。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1.26±2.48)岁,病程2h~6 d,平均病程(2.39±0.85)d,16例中基底节梗死,18例脑叶梗死,13例多发性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进行体温管理、镇静、止痛、止吐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配合综合训练、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中医针灸:以醒脑开窍法为主,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上星透百会、印堂,加减:失语点刺金津、玉液,吞咽困难配翳风、上廉泉,口角歪斜配面部阳明经筋排刺,上肢拘急配曲池、外关,手握固不伸配合谷透劳官,腕下垂加刺曲池,足内翻加刺阳陵泉、丘墟;不同穴位按一定的方向刺入相应的穴位深度[2-4],调整补穴,1次/d,30min/次。综合训练:包括抗痉挛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抗痉挛训练:良姿体位摆放,关节加压、被动牵拉,控制关键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偏瘫后痉挛的基本知识,避免加重痉挛。语言训练:指导患者撅嘴、鼓腮、龀牙、叩齿等,每个动作做5~10次,指导患者学习发音,先单个发音,可逐渐加深难度,可利用图片、字卡、实物等强化患者记忆,要求患者大声朗读,以刺激记忆,慢慢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空咀嚼、鼓腮、吹气、张颌、闭颌、磕牙,以上动作反复10次为1组,3组/d。患者进行冰刺激,冰冻棉棒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进行嘴唇、舌头、软腭及上下颌肌肉运动。运动疗法:肢体运动主要就是通过器械主动或者被动运动,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进行,首先要从健侧开始,着重进行躯干、四肢的感觉、平衡等功能的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易化训练、移乘训练、步行训练。然后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引导患者进行被动运动。一段时间之后,将患者卧位调整为坐位,一个坐位姿势保持15min左右,这种方法持续到患者能够自主的躺下及坐起,能在床边进行站立及行走[5]。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RS)评价患者运动功能,10个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采用我院自制的康复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的康复满意度。
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体征、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90%,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为显效;患者体征、症状基本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20%,生活自理能力有提高为有效;患者体征、症状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20%,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为无效[6]。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采取SPSS 20.0,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治疗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教学资源更丰富 基于移动学习特点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便于教师和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从碎片化学习视角,开发适用于本门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包,内容包括教材配套的PPT、教学故事精选案例、教育资源学习网站以及操作视频等。■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7 22.56±2.53 15.24±2.34 38.29±13.27 70.32±11.35 54.57±11.39 66.15±12.38观察组 47 22.18±2.47 10.42±1.22 38.41±13.25 79.51±13.44 54.48±11.37 84.30±13.34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2.2 两组患者康复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康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3)。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满意度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7]。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是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但是自然恢复时间较长,恢复期间里可能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情况,如果不对其及时治疗,患者很有可能失去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不仅使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还会给家庭带来伤害和负担[8]。给予脑梗死患者中医针灸配合综合训练、运动疗法,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减少后遗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9]。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康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原因如下:中医针灸治疗有疏通经络功效,可促进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脑梗死患者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仅靠药物是不够的,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克服残疾所造成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综合训练和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恢复正常的自理功能,用训练的方法尽可能的使障碍者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康复,达到治疗的效果,减少脑梗死带给患者的严重后果,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高自理能力[10],调节脑循环。综合康复训练和运动疗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患者脑功能改善,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对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脑梗死后期的康复。在患者肢体功能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减小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运动训练,功能恢复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因人而异,要注意由易到难,训练时间及训练强度,做到循序渐进。康复效果不佳,要多鼓励患者,康复效果较好,要表扬患者。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针灸配合综合训练、运动疗法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康复效果较好,患者对康复的满意率高,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晶晶,曾玉萍,余珂.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5(7):1312-1314.
[2]许向荣.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4-16.
[3]王昌权.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0):65-66.
[4]牛家兰.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5,31(21):278-279.
[5]刘绍云,戚晓栋.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在脑梗死患者的超早期康复中的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3):1873-1875.
[6]赵习明.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57-1358.
[7]任战领,陈颖,杨君君,等.低频rTMS对脑梗死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8):99-101.
[8]张莲芳.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Suppl 2):33-34.
[9]吴运景,刘晓霞,韩丽雅,等.早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溶栓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5):362-363.
[10]郑红.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6(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