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文:我拿一份,群众就会少一份
2018-05-17王义正发自湖南浏阳
文/图_本刊记者 王义正(发自湖南浏阳)
见到吴大文时, 他正在看《十九大报告汇编》。十九大召开后不久,已经85 岁高龄的吴大文专程到浏阳市区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
1993 年,吴大文从浏阳县(浏阳市)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休,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吴大文说,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从未忘记党章中规定:共产党员有义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回村里住的“大官儿”
吴大文是大瑶镇杨花村人,退休后不久就搬回乡下。村里人说,只要不下雨,吴大文每天都会绕着村子走几圈。听力尚好时,他很喜欢跟村里人聊天,村民们也乐意跟这个没架子的老书记“策”,嬉笑闲谈之间,都是群众的心声。
三年前,吴大文的听力急转直下,如今即便戴着助听器,旁人仍需要“喊”着跟他交流。自从听力下降,吴大文也就不再多与人讲话,似乎他觉得那样是在给别人“添麻烦”。但每一天,那个佝偻的背影仍然会准时地出现在村头,走走停停,不时驻足远眺,不时低头沉思。
对于这片有着生养之恩的故土,吴大文的心中满是深情。退休后原本住在市区的他,总是回忆起儿时晨雾氤氲的乡间旷野和房前屋后腾起的袅袅炊烟。城里没住几年,吴大文就跟子女提出要回乡下的祖屋居住。
吴大文
刚搬回来时,十里八乡一下子就热闹了,村民们听说有个“大官儿”回村里住了,都想看看“大官儿”长啥样。也有村民说,当官的住在乡下,可能就是图新鲜,过几天肯定会回城里。但没想到,吴大文这一住就是十多年。
一些“看热闹”的村民逐渐意识到,这个“领导”有些不一样。慢慢地,“少小离家老大归”的吴大文开始成为乡亲们的“传声筒”。“有困难,去找吴书记!对村里的干部有意见,去找吴书记!对国家的政策不理解,还是去找吴书记!”
2012 年的时候,从大瑶镇到杨花村的主干道仍是一条天晴全是坑、下雨全是水的泥巴路,村民的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村民找到了吴大文,希望他能跟领导反映,把路面尽快硬化。
当时已经79 岁的吴大文先是到村部协调,村里干部说工程量太大力不从心。他又去镇上,镇里的干部说需要财政支持。吴大文又去市交通局“找人”。2013 年,在浏阳市多个单位的合作之下,原本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变成了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
杨花村一位村民告诉本刊记者,吴大文返乡后非常热心村里的事情,村里开会、组织活动,他只要有时间,一般都会参加,提意见、出主意、想办法,凡是有利于村子发展的事情,他都是不遗余力。“共产党员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无论何时何地。”吴大文说。
区委书记一年劳动80 天
吴大文的履历非常丰富,先后在多个岗位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但他坦言,那个时候当干部,跟现在的一些干部不太一样。
1953 年,吴大文参加工作,一年后,因为表现出众,他被组织提拔为杨花乡(杨花村)团支部书记。1958 年,吴大文担任古港区区委副书记,8 年之后升任城郊区区委书记。1981 年,他又被调入浏阳县纪委,到了1991 年,吴大文官至浏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直至1995 年退休。
回忆起当年,吴大文感触颇深。“那个时候的干部,跟群众一样要参加劳动,都是下雨一身水,天晴一身灰。”吴大文回忆,在乡政府工作时,堂堂乡政府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一间,只有一间房,并且还是在祠堂里的一角简易隔出来的。
1965 年,吴大文已经是城郊区委书记,当时的城郊区下辖八个乡镇,区委书记权力不小。“区委书记一年要有80 天参加劳动,我从没缺勤过。” 吴大文说,那时候没有专车,区委书记下乡得走着去。“如果过夜,还得自带被褥,在村民家里吃饭,必须按价付钱。”
在担任古港区委副书记时,吴大文寄宿在一户村民家中。“当时我自己制了一张表,早、中、晚三餐,吃了就打个勾,没吃就打个叉,每个月月底结账。”吴大文说,那时候干部在群众家里吃饭是必须要给钱的,不给钱就属于“四不清”,问题会很严重。
在当时,吴大文并非个例,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干部均是如此。那个年代的反腐机制没有今天这么健全,那个年代的监督渠道也没有今天这样多元高效,但在那个年代,腐败现象却鲜有发生。当过纪委书记的吴大文也经常在思考其中缘由,他说,腐败与否惟在“心”字,腐败的产生不在于时间和空间,而是在人的心间。“那时候的党员干部,比较有觉悟、有信仰的,为人民服务是真的到田间地头、菜园谷场。”吴大文说。
“群众在劳动的时候,更容易讲真心话。”吴大文说,这是他工作多年总结出的经验。干部如何调研,如何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心声,正襟危坐的茶话会和走马观花地“看风景”可不行。“必须要真正融入群众,跟他们一起插秧、一起打谷、一起流汗,这样群众才会把你当自己人,群众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
吴大文夫妇
没有检查就没有纪律
1991 年,吴大文成为浏阳县纪委书记,进入县委常委班子。彼时,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浏阳虽然并非沿海地区,但闻名全国的浏阳花炮仍然让浏阳领先于不少区县。然而,市场经济冲击的不止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还有人们的思想。
吴大文担任纪委书记时,正是一些干部思想发生蜕变的年代。吴大文坦言,他担任纪委书记时,不守规矩的干部比以前多了。
“纪委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最核心的就是‘检查’二字。”这是在纪委工作了14 年的吴大文最深的体会。在他看来,没有检查就没有纪律。这与我们当下强调的纪委要聚焦主业不谋而合,但区别在于,二十多年前,吴大文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在吴大文担任纪委书记期间,浏阳县纪委办案绝不含糊,与有的地方还存在“家丑不外扬”的错误认识相比,浏阳的步子要大得多。“这多亏了当时县委的主要领导——时任县委书记陈再仁同志的支持。”吴大文说,自己对反腐败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反腐败取得的成效大小,与主要领导的支持力度成正比。回忆当初,吴大文记忆犹新,在陈再仁的大力支持下,浏阳纪委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当时湖南省纪委的肯定。
他告诉记者,当时的腐败问题多属于经济问题,有的干部利用权力牟取私利,但对社会产生的危害程度比今天的一些腐败分子要小很多。但当时处理的严苛程度却丝毫不比今天弱。
彼时,金刚乡党委书记利用职权,在自家建房的过程中用了一些建材商人提供的“免费”钢筋、水泥,结果被浏阳县纪委查处,就地免职,开除党籍。
浏阳县粮食局局长利用自己的职权和人际关系,以“生病,身体状况差”为由,为自己的儿子办理了农业户口转非农业户口;且没过几天,又给已经是非农户口的儿子安排了工作。
吴大文将此事报告给了县委书记陈再仁。陈再仁用开玩笑的口吻对吴大文说:“老吴,粮食局长的崽这是得了什么病啊,说得就得,说好就好。”结果自然不言自明,粮食局长被纪委调查,局长给儿子安排工作的打算也没能得逞。
过去讲,正人先要正己。今天说,“打铁”需要自身硬。作为纪委书记的吴大文,做到了。他虽然在多个部门担任过要职,最后进入县委常委班子,但他的妻子胡早兰一辈子都是农民。
采访时,胡早兰开玩笑说:“他倒是当了一辈子官,结果我连个吃饭的去处都没有。”妻子当年并不是没有机会进体制,但却遭到吴大文的反对。
胡早兰当过乡里的卫生员,懂得一些卫生知识,尤其是在计生方面经验颇为丰富。在当时专业人才普遍匮乏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手艺。国家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政策时,曾有医院提出让懂上环技术的胡早兰去医院上班,但吴大文却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因为当时县委书记陈再仁同志都没有给自己的家人解决工作问题,他的妻子和儿子一直都是农民,当时很多干部的妻子、儿女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是纪委书记,怎么能开这个口子?”吴大文说,虽然有些对不起妻子,但这么做是值得的。县委书记、纪委书记作出了好榜样,下面的干部自然就会学习好榜样;反之,下面的干部同样会学“榜样”。
这条路没有尽头
从1953 年参加工作到1995年退休,吴大文经历了40 多年的社会变革,这40 多年间官场的风气以及干部的思想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吴大文同时代的官员不少,腐败堕落倒下者亦有人在,但吴大文却始终行得端立得正。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今天这么多诱惑,至少我当领导时没什么人给我送礼。”吴大文把自己的廉洁原因归功于时代的不同,但如果没有一颗坚守原则的决心,“廉洁”二字恐怕也只会是嘴边的口号。
吴大文在担任浏阳县城郊区区委书记时,曾在一个盛产棉花的乡镇“蹲点”,临走时当地给他准备一大包棉花和一个瓷盆。在今天看来,这些东西或许不值一提;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已经算得上是一份重礼。而且,他为当地做了很多事,这份礼物与今天一些官员收礼不同,送给吴大文的礼物是当地群众的心意。但吴大文断然拒绝了,“他们当时追了我好远,硬要给我,我没要。”
在吴大文看来,群众的东西都是他们用汗水换来的,自己拿了一份,那么群众就会少一份。“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谈什么为人民谋福祉。”在吴大文心中,他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成长于农村,常年扎根基层,见过太多生活疾苦的农民。
已退休多年的吴大文认为,党员干部必须以群众的利益为重,这是每个党员的使命。但有时候,他也感到无奈,每看到新闻里讲又有哪个腐败分子落马,他都会倍感痛心。
回到农村后,吴大文每天都坚持绕着村子“散步”,他说,“现在的发展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尤其是现在搞精准扶贫,要让农民富裕起来,真是了不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内心深处感到无比自豪。
如今的吴大文,虽然听力不复往日,但精神状态依然良好。在吴大文的桌上,放着多种刊物,他每天都会坚持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乏了,他会出门右转,穿过村子,再从另一边绕道回家。这条路,吴大文已经不记得到底走过多少次,路也早已从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但走在路上的人,却一直不肯停下脚步。
他说,现在年纪大了,越发怀念年轻时候的人和事,时常想起当年那些一心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战友”们。他说,他有时候真想再参加一次当时的民主生活会,揭自己之短,指他人之失,大家“刀刀见肉”,酣畅淋漓。
他还说,他这一辈子一直在努力,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