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缘无故的“热”与“凉”
2018-05-17冷月福建龙岩
文_冷月(福建龙岩)
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构成“中”和“下”的数亿人当中有三两个瞎子、傻子倒也不奇怪,可少数人岂能成得了气候、左右得了集体的“体温”?若说绝大多数都是好心当成驴肝肺、明明有利于自己的大好举措却都顶着不落实,我实在难以相信。这当中,一定有什么隔阂或错位。
还是先讲讲陈年旧事吧。据说,东汉桓灵时,民间有童谣道:“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的是什么呢?当时,官吏的选拔任用实行察举制,主要靠地方官吏推荐人才,标准是德和才,以德为先。朝廷的初衷是好的:把德才兼备、孝顺清廉的干部重用起来;而依靠中层乃至高层干部队伍来实行民主推荐,这本来也并无大错。可问题是,“德”与“才”,特别是“德”这东西,太过抽象,又缺少公认的标准,于是地方官员取舍之间就可以很方便地掺入私心了。
结果就出现了上述童谣中的种种丑剧——被以“秀才”之名提拔任用的人,竟然不识字;被以“孝廉”之名推举做官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被以“寒素”“清白”之名选拔上去的,竟然肮脏如污泥;被称为干吏良将的,竟然胆小如鸡。很多真正的贤良反而被无情淘汰。可见这里面该有多少政令在落实中被扭曲,因为它在设计之初就留下了太多“便于被扭曲”的空间啊。
你也许会说,那是腐朽黑暗的王朝末期,不足为凭;若是欣欣向荣的盛世、政通人和,是不可能出现这种“中梗阻”的。好吧,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在生机勃勃的开国之初,在文韬武略的雄主治下,又是怎样。明洪武十九年,朱元璋下令正风肃纪,严禁地方政府滥设协管人员,要求各省府州县各级衙门,各将本衙门文案书吏和应役皂隶的编制与姓名“明出榜文,告之于民”。结果一记铁拳砸在棉花上,各级官吏或拖延或观望或敷衍,默默打起了太极拳。
无独有偶,更早以前的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皇帝也曾抱怨说,朝廷为减轻民众负担一再颁诏,官府向民间征购物资都有限定的数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农民负担一览表”或“明白卡”),要求张榜公布,让老百姓都心中有数。没想到有好些官吏不肯好好公示,或者只含含糊糊象征性地公示一下,以致社会税负严重不公。事实上,历朝历代,远不止此二例。校书郎王十朋上疏总结说,凡是“有便于民(而)不便于己”的诏令,官吏都会选择“降温处理”,要么截留起来不让百姓知道得太多,要么以种种理由和方式拒斥,或者不卖力贯彻落实。“故上虽有良法美意……然而实惠未孚民”。
在素来敬畏皇权、敬畏上司,甚至有“唯上”传统的国度,竟然自上而下,层层都有对“顶层设计”进行“降温处理”、消极抵抗的冲动,是何故?还是王十朋一针见血——要害在于,这些顶层决策,往往是“便于民,(而)不便于官吏”。换言之,凡是上面有要求而下面阳奉阴违消极对抗的,一定是因为上、中、下各层级之间利益不一致,甚至存在利益诉求上的冲突,而制度又有缝隙。
没有无缘无故的“热”与“凉”。在如今,其实细分起来,之所以个别干部在执行政策时“中梗阻”或“下凉”,又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因为“中梗阻”,即官吏阶层明里暗里拒斥高层决策;另一种则是因为百姓本身对高层决策不以为然,觉得和我没关系,袖手旁观打酱油。一言以概之,要破解此症,至少得先把脉诊断,弄清此时、此地、此事究竟属于哪种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才谈得上实现破局。